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是什么情形造成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属于违法行为,但是,如果当事人是在公共场所偷拍他人,则不构成偷拍他人隐私,公共场所属于公开的环境,在该环境内,不存在隐私的概念。如果同时并未以盈利为目的的使用对方肖像,则既不构成侵犯他人隐私,也不构成侵犯他人肖像权。但是,如果当事人是偷拍他人住所内的情况,甚至偷拍他人换衣服,上卫生间等类似情形的,则构成侵犯他人隐私,如果对方报警后,警方会追究偷拍他人隐私违法行为人相应的违法责任。2、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
偷窥窃听散布他人隐私者视情节轻重给予什么处分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该违法行为的特征是:一是行为侵害的对象必须使他人隐私。二是行为人必须采取偷窥、偷拍、窃听、散布等手段。偷拍
2020.08.17 539 -
偷窥窃听散布隐私如何处罚?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应作以下处罚: 1、依法应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2、具有情节较重情形的,则应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020.05.17 197 -
散布他人隐私的标准怎么写?
如果将个人隐私随意公布、传播的,公然侮辱他人的,涉嫌构成侮辱罪。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涉嫌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2021.03.29 311
-
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
1、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属于违法行为,但是,如果当事人是在公共场所偷拍他人,则不构成偷拍他人隐私,公共场所属于公开的环境,在该环境内,不存在隐私的概念。如果同时并未以盈利为目的的使用对方
2022-04-24 15,340 -
偷窥窃听散布他人隐私,构成什么行为?
1、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属于违法行为,但是,如果当事人是在公共场所偷拍他人,则不构成偷拍他人隐私,公共场所属于公开的环境,在该环境内,不存在隐私的概念。如果同时并未以盈利为目的的使用对方
2022-04-11 15,340 -
偷窥窃听、散布他人隐私构成什么行为
1、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属于违法行为,但是,如果当事人是在公共场所偷拍他人,则不构成偷拍他人隐私,公共场所属于公开的环境,在该环境内,不存在隐私的概念。如果同时并未以盈利为目的的使用对方
2022-04-26 15,340 -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构成什么行为?
1、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属于违法行为,但是,如果当事人是在公共场所偷拍他人,则不构成偷拍他人隐私,公共场所属于公开的环境,在该环境内,不存在隐私的概念。如果同时并未以盈利为目的的使用对方
2022-05-08 15,340
-
01:11
窃听别人隐私会判刑吗
窃听别人隐私不一定会判刑。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地址、行踪信息等。个
2,085 2022.04.17 -
01:01
未成年殴打他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未成年殴打他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需要根据情节来定。情节轻微的,会被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受害者达到轻伤以上的,那么会构成故意伤害罪。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
2,504 2022.04.17 -
01:25
伪造他人签名是什么罪
伪造他人签名可能构成诈骗罪、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以及伪证罪。签名具有法律效力,伪造签字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是仅仅伪造签名并不构成刑事犯罪,还需要结合伪造后的具体行为,社会危害性,危害后果等综合判断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
4,96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