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津贴发放标准怎么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伤残津贴是社会保险机构对工伤职工的经济补偿金,是对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的一种经济补偿,一般是长期待遇。《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故可以看出:伤残津贴计算方法是按照职工伤残鉴定等级,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确定,并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月支付。其中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本人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本人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工伤伤残津贴是按月发放给特定的工伤职工的补贴。对于一到四级伤残且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的标准依次为:月工资的90%、85%、80%、75%;对于五级和六级伤残、保留劳动关系但是无法重新安排工作的工伤职工,标准分别为:70%、60%。
通常情况下,职工鉴定结果出来之后,就可以申请支付伤残津贴。伤残津贴分为一次性支付与分期按月支付,工伤职工可以进行选择。 如果是一次性支付的,那么一般是在工伤鉴定后一年内进行赔偿。要是分期按月支付的话,就有点像工资那样,每个月定时支付。
-
高温津贴发放标准对高温津贴是怎么规定的
用人单位每年6月至9月安排劳动者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夏季高温津贴,标准为每月300元。
2020.03.07 232 -
伤残津贴由谁发放
由受伤前劳动者所处的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劳动者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由工伤社保局在工伤保险基金中划拨赔偿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然后由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应当在30日之内到账。不同地方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金额各不相同
2020.02.26 992 -
伤残津贴标准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六级伤残的,享受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
2020.03.03 429
-
工伤伤残津贴发放标准是什么?工伤伤残津贴发放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
2022-03-04 15,340 -
伤残津贴发放标准
伤残补助金发放标准可以参考《工伤保险条例》中的规定:第三十三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
2022-04-18 15,340 -
伤残津贴的发放标准
伤残补助金发放标准可以参考《工伤保险条例》中的规定:第三十三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
2022-04-23 15,340 -
伤残津贴发放标准是怎样的?
伤残津贴是社会保险机构对工伤职工的经济补偿金,是对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的一种经济补偿,一般是长期待遇。《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
2022-04-04 15,340
-
00:58
生育津贴单位怎么发放
生育津贴可以打到公司账户,也可以直接打给个人账户的。参保单位需要在生育津贴申报时,需要选择支付到单位或代发银行。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让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
6,862 2022.05.11 -
01:00
生育津贴怎么发放给员工
生育津贴发放给员工的方式如下:在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支付标准按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支付,期限不少于98天;在没有开展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生育津贴由本企业或单位支付,标准为女职工生育之前的基本工资和物价补贴,期限一般为
4,732 2022.05.18 -
01:07
十级伤残标准怎么评定
十级伤残标准的评定如下:1、日常活动能力部分受限;2、工作和学习能力有所下降;3、社会交往能力部分受限。伤残等级评定标准是根据,伤残的严重程度来判定伤残的等级,分为一级到十级伤残。伤残等级评定标准,并无统一的鉴定标准。不同的对象不同事由导致
5,32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