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陷阱及如何防范商业诈骗案件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货到付款成为如今购物一种新的支付方式,但是货到付款往往买家都不会验货,看一下外包装没有破损就直接签收了,此时如果遇到骗局的话就很难维权了,所以在使用货到付款方式购物时需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最近,全国多地上演了一种“39元货到付款快递”骗局。如果您经常网购,或者帮子女、朋友代收快递,那么在签收前,请先确认快递人的身份。否则,一旦您贸然付款,拆开快递,会发现包裹内没有“商品”,只有“陷阱”。消费者在使用货到付款方式购物时,可以这样做防止骗局:1、如是自己购买的商品,首先应该是开箱查验是否完好,对于一些不明来历的货到付款快递更要留个心眼;2、如果是其他人寄来的邮件,可以找寄件人确认快递的真实性;3、如果快件单上没有具体的寄件人,自己又没有购买相关的商品的话,最好直接拒收,以免造成财产损失。因货到付款骗局导致财产损失较大的话,建议可以报警,同时找个拒绝货到付款专业的律师咨询一下。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购房者务必看清购买的项目和选择的房子有无抵押,所要购买的房子有无被查封。另外,还要注意不良开发商一房两卖的陷阱,已经销售作了“备案”的房产也不能再买卖。 2、合同中交房日期要按时,没有缓冲期,“不可抗拒”误工延期要有停工证据。延期交房,不退房违约金要按日、按总金额、按合同约定赔付;退房参照合同的赔付约定。 3、合同中开发商擅自改变规划、设计,又没有在限定日期书面通知购房者,就要承担违约金和容许退房,并赔付损失。 4、合同中还要确定“商品房所在的屋面、外墙使用权为所有业主所有”。 5、未填写内容的空格部分一定要划掉,合同每页要有开发商的合同骑缝章和购房者的签字,不管什么情况下,购房者手中始终要保留一套原件。
-
合同签订有哪些陷阱及如何防范
合同签订的陷阱: 1、约鱼合同; 2、以假乱真; 3、合演双簧。 防范方法: 1.核实确认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 2.合同形式; 3.合同的必备条款要具体、明确; 4.订约前的合同义务; 5.对公司开出的授权委托书、介绍信、盖章的合同书等授
2021.02.08 196 -
合同签订有什么陷阱及如何防范
合同签订的陷阱: 1、约鱼合同; 2、以假乱真; 3、合演双簧。 防范方法: 1.核实确认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 2.合同形式; 3.合同的必备条款要具体、明确; 4.订约前的合同义务; 5.对公司开出的授权委托书、介绍信、盖章的合同书等授
2021.02.24 130 -
-
如何防范购物陷阱?如何防范商业诈骗案件
货到付款成为如今购物一种新的支付方式,但是货到付款往往买家都不会验货,看一下外包装没有破损就直接签收了,此时如果遇到骗局的话就很难维权了,所以在使用货到付款方式购物时需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最近,全国多地
2022-04-12 15,340 -
如何防范购房合同的陷阱
1、合同中交房日期要按时,不可以有缓冲期,“不可抗拒”误工延期要有停工证据。延期交房,不退房违约金要按日、按总金额、按合同约定赔付;退房参照合同的赔付约定。 2、合同中开发商擅自改变规划、设计,又没有
2022-08-08 15,340 -
如何防范定金陷阱
避免存款陷阱的方法: (一、双方约定定金时,应提前了解定金的含义,避免与定金混淆引起纠纷; (二、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时,订金合同不必要,当事人可以拒绝签订; (三)其他避免存款陷阱的方法。
2021-12-31 15,340 -
购房时应该如何应对房屋买卖陷阱及防范定金退还的常见陷阱?
买房一直都是购房者们的头疼事,很多的购房者们在买房子的时候总是会被置业顾问忽悠。定金、订金、认购金、诚意金,哪个能退哪个不能退?房产证上的住房面积,你真正能享用的有多少?以及如何应对置业顾问的花言巧语
2022-02-27 15,340
-
01:06
诈骗如何立案诈骗罪的立案程序: 1、立案程序包括对于立案材料的接受、审查和处理三个部分。个人被诈骗后,应当立即报警,公安机关进行审查后决定是否立案。若公安机关经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并属于自己管辖范围的,应制作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经县级以
6,393 2022.04.15 -
01:08
直播平台诈骗案件如何定罪在直播平台实施诈骗行为的,可能涉嫌诈骗罪。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诈骗罪的规定,对诈骗主播的量刑需要根据诈骗的金额具体确定。诈骗罪的量刑区间根据诈骗金额划分三个区间,诈骗他人财物达到三千元的,即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应当以刑事案件处理
4,208 2022.04.15 -
01:09
诈骗案如何量刑诈骗罪的量刑,需要具体的诈骗金额及犯罪情节进行确定,以三千元、一万元、三万元等作为量刑幅度划分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诈骗罪的刑事立案标准是诈骗公私财物达到三千元。如果一次欺诈行为的金额没有达到三千元的立案标准,但存
96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