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借贷父母三万元这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房子婚后夫妻共同还贷的部分为共同财产房子归你;借父母3万为共同债务,车辆为共同财产。协商不成,只能向法院起诉。离婚有协议和诉讼离婚两种方式。 解决是否离婚、孩子抚养权及财产分割三个问题: 如果双方对上述问题协商一致,可到当事人一方户口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协议离婚。 如果协商不成,直接向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离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这是法定离婚条件其实只要你想离婚都可以起诉,如果对方同意离婚,法院一般会进行调解;对方不同意的,你需要有证据证明你们之间的感情确已破裂,这样法院才会判离婚,否则法院会驳回诉讼请求 孩子的抚养权:二岁以内一般给母亲,2岁-10岁考虑到孩子的抚养情况和双方的经济条件,10岁以上考虑孩子的意见。 孩子的抚养权及抚养费,一般是对方月收入20%-30%,除非对方愿意一次性全部支付,法院判决是按月支付。 财产;领取结婚证是划分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时间,但并不是必然的,还需要从资金来源来分析。法院处理的现有财产,至于房子,不知是你们的婚前财产还是婚后财产,如果是婚后财产,无论以谁的名义签字,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你们的房产和存款如果是夫妻共同财产,一人一半。 如果你是准备起诉的一方,需要提供身份证,结婚证原件,如果对方不给结婚证,你需要到领取结婚证所在地的民政局调取结婚证档案。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那你们签的是离婚协议书离婚就可以了吗
离婚协议是夫妻双方办理协议离婚手续必须提供的文件之一,但只签订离婚协议,不到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的话,是不产生双方婚姻关系解除的效果的。依据法律规定,双方拟定的离婚协议,必须在民政局签署,依法办理离婚手续,领取民政局颁发的离婚证后,才正式生效
2021.02.02 128 -
民事诉讼原告就被告
第一,双方均被注销城镇户口的,由被告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第二,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又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户籍迁出不足1年的,尤其原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超过1年的,由其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第三,双方
2020.10.28 620
-
告诉你条件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合同或者部分合同条款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注意: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一般属于
2022-10-26 15,340 -
到期了派出所就会告诉你是在本地吗
1、是的,身份证丢失补办需要本人带上户口本原件,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办理,并且需要录入指纹信息的。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三条居民身份证登记的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
2022-11-01 15,340 -
麻烦你们告诉我
可以委托律师代书或者代理。当然如果自己书写离婚诉状,其格式和为主要内容为标题,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最后签名并写上年月日等。
2022-10-29 15,340 -
劳动纠纷期限多长时间?你们那个告诉我吗?
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正如你所经历的,在当前是必须经历仲裁,然后才能在15日内到法院起诉。我引下面一段话告诉你吧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的期限是60日,案情复杂的可适当延长。当事人不服裁决的,
2022-08-17 15,340
-
01:04
怎样查原告起诉被告欠款金额
要查询原告起诉被告的欠款金额的,如果是被告本人想要查询的,因原告起诉时会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法院在收到材料后会将起诉状副本交给被告。被告就可以在起诉状上,看到原告起诉自己的欠款金额。原告起诉被告的欠款金额,直接关系到诉讼费用数额
1,835 2022.04.17 -
00:58
起诉异地被告原告要去异地吗
起诉异地被告原告一般要去异地。一般需要到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解决。通常都是被告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起诉。特殊情况符合下面法律规定可以原告所在地起诉。根据相关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
3,768 2022.05.11 -
00:57
过了追诉期就是无罪吗
过了追诉期不一定就是无罪,具体如下: 1、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如果检察院认为需要追诉有可能就不是无罪;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
8,236 202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