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家暴家庭离婚孩子归谁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首先,双方在离婚时,一方具有家庭暴力行为,是可以作为法院判决双方离婚的主要依据,也可以作为另一方提出离婚损害赔偿的依据。但是,不能作为孩子抚养权归属是依据。其次,双方离婚时,就孩子抚养权的问题,如果双方不能协商解决,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法院在审理关于孩子抚养权的问题时,会本着对孩子有利的原则进行判决,如生活条件,抚养能力等,还会考虑以下因素:第一、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第二、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第三、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因男方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女方很有可能是子女的抚养权人,因为男方暴力行为在法院审理过程中可能会认为男方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但是如果在相比较之下男方更有利于子女的,会判决直接归男方抚养。
-
家庭暴力离婚孩子归谁
家庭暴力离婚,孩子的抚养权,应该归对孩子成长有利的一方。孩子的抚养,应该对子女身心健康有好处的,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如果在哺乳期内,一般由母亲来抚养;如果是哺乳期后的子女,双方应该协商决定,不能达成一致协议时,根据子女的权益以及夫妻双方的具
2022.04.12 728 -
家庭暴力离婚孩子归谁
孩子一般归没有暴力倾向的一方。但是孩子的抚养权先由父母双方协议,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2021.04.26 183 -
被家暴离婚孩子会归谁
因家庭暴力离婚,若确定一方有暴力,另一方获得孩子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暴力对孩子的成长会不好。抚养权方面,要按照那一方的抚养对孩子成长有利原则,法院确定抚养权时会综合考虑孩子现在的生活状态、夫妻双方的工作收入及道德方面及孩子是否一直由一方父母在
2022.07.22 2,624
-
家庭中家暴离婚孩子归谁
家庭暴力建议离婚,如果想要孩子建议到法院起诉离婚,孩子如果在两周岁以内法院一般会判给女方,除非女方有重大不能治愈的疾病,不尽抚养义务或者没有抚养能力。对于两周岁以上的:一方已做绝育手术的子女随其生活时
2022-07-11 15,340 -
家庭暴力离婚孩子归谁
婚姻双方当事人离婚以后,彼此不再承担同居义务,这就意味着双方当事人只能由一方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或双方轮流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在我国,根据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权的
2021-02-20 15,340 -
家庭暴力离婚孩子归谁?
1、若确定一方有暴力,另一方获得孩子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暴力对孩子的成长会不好。 2、抚养权方面,要按照那一方的抚养对孩子成长有利原则,法院确定抚养权时会综合考虑孩子现在的生活状态、夫妻双方的工作收入及
2022-03-27 15,340 -
家庭暴力离婚孩子归谁?
确定家庭暴力离婚儿童监护权的方法是:两岁以下儿童一般判给母亲;两岁以上儿童一般判给最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一方;八岁以上儿童将听从儿童自身的意愿。
2022-01-01 15,340
-
01:12
家暴离婚孩子归谁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夫妻双方一方存在家暴行为,离婚时子女的抚养权应当归另一方抚养。原因如下: 1、家暴行为属于不良的侵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家庭暴力严重影响子女的生活和成长,可能会对子女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夫妻双方决定时,双方
551 2022.04.17 -
00:55
孩子家暴离婚2个孩子归谁
在离婚的时候,男女双方往往都会想要争取孩子的抚养权。首先有家庭暴力行为的一方在争取孩子抚养权上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家庭暴力行为可能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带来伤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如果一方有家庭暴力行为,尤其是对孩子实施了家庭暴力等行为
1,182 2022.04.17 -
01:15
因家庭暴力离婚孩子应该归谁
子女抚养权的归属问题首先应由离婚双方协商决定,无法协商的,应诉至人民法院解决。因家庭暴力离婚时,如果实施家庭暴力的一方动辄打骂子女,子女与其共同生活明显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则孩子应随另一方生活。如果家庭暴力行为并未对子女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77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