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工头上工地受伤找谁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工伤认定的情形: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在包工头承包的工地上班受伤的,该找谁索偿应看情况而定。 1、如果在工地上班工作时受伤的,可以首先找包工头追偿。 2、如果在工地上班工作时因第三人(不存在雇佣关系的人员)受伤的,可找第三人追偿,也可以找包工头追偿。包工头赔偿后可以找第三人索偿。接着,如果在工地工作时受伤的,若包工头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雇主应当承担相应的连带赔偿责任。即向包工头及雇主同时主张赔偿。最后,如果与各方协商不成的,可以收集相关证据资料至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相关人员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包工头承包的工地上班受伤,可以找包工头、雇主、相关人员索要赔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首先要承包方有承包的资格,如果没有相应的资格,不构成承包关系的,只是雇佣关系。其次,构不成承包关系,无论是否有签订承包合同,都是不是承包关系,而是雇佣关系。最后,雇佣关系中,根据我国的民法和侵权责任法,雇员受伤,雇主就要在相应过错上承担相应的责任。
工地受伤需要找包工头进行赔偿,原因如下:如果包工头有承包资质的,工地受伤则由包工头直接负责。如果没有承包资质,而且公司知道或应当知道,则与包工头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实际施工人为包工头,与其招用的劳动者之间属于雇佣关系,劳动者与公司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
-
包工头在工地受伤谁负责
在承包的土地上,如果是劳务关系的话,则是工伤,如果不是,则是雇佣关系。如果是雇佣关系的话,因工作而受伤要追偿的话,可以找包工头或者其雇主;如果因为第三方而受伤的话,则向第三方追偿。
2020.05.03 428 -
工地上受伤,包工头负责吗
1,属于工伤,先申请工伤认定,鉴定伤残等级,根据伤残等级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如果单位为你缴纳了工伤保险,该工伤赔偿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如果单位没有为你缴纳工伤保险,全部工伤保险赔偿,由单位全额赔偿。该工伤赔偿,单位拒绝支付的,你应先申请
2020.11.04 310
-
工地上受伤找包工头还是找包工头
协商不成起诉包工头和部队 第十一条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
2022-05-10 15,340 -
工地上受伤怎么处理, 找包工头还是找包工头赔偿
一,事故责任认定应由当地公安机关或者司法部门做认定: 1,发生事故的,可以先报警,向司法部门(公安机关或者法院指定)提出伤残鉴定; 2,根据伤残鉴定结果,以及当事人是否存在过错,在当事人、民房房主(发
2022-02-14 15,340 -
包工头受伤工地上侵权找谁赔偿
工伤认定的情形: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
2022-04-12 15,340 -
包工头找的工人在工地上受伤,谁赔偿
在承包的土地上,如果是劳务关系的话,则是工伤,如果不是,则是雇佣关系。如果是雇佣关系的话,因工作而受伤要追偿的话,可以找包工头或者其雇主;如果因为第三方而受伤的话,则向第三方追偿。 1.如果在工地上班
2023-01-25 15,340
-
01:09
在工地上受了工伤公司不处理怎么办
在工地上受了工伤公司不处理,员工维权程序如下: 1、根据鉴定的标准计算出赔偿数额。如果单位为职工投了工伤保险,就直接由国家工商保险机构依据标准发放工伤保险待遇。如果单位没有为职工投工伤保险,那么就根据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与用人单位协商赔偿的相
861 2022.06.01 -
01:21
包工头拖欠工资该谁管
包工头拖欠工资处理方法如下: 1、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向当地劳动执法监察队投诉。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责令支付拖欠的工资。如果建筑工程的承包人拖欠工资,当地城建局建设管理委员会也将接受拖欠的工资,并进行调解,以解决争
3,046 2022.04.15 -
01:08
工地受了工伤公司不处理怎么办
劳动者受工伤后用人单位不赔偿或者少赔偿,劳动者需要在一年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一般会在60日内得到工伤认定结果。得到工伤认定结果之后,劳动者可以选择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商定赔偿范围,争取合法权益;若协商不了,可以选择当地仲裁机构
639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