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和置地签订合约,我认为其员工携款潜逃为其公司内部问题,能找回损失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现在市场上大多数公司都选择租赁写字楼作为办公地点。写字楼租赁需要考虑租金、写字楼与周边环境、交通、工作时间提供等问题。 1、出租方出租房屋的合法性,例如产权证明(或经营权证明),出租许可证明,出租方的营业执照和法人或法人授权证明。如系转租,出租方应提供其租赁合同和权利人同意转租的书面证明。 2、租金、物业费、水电等相关费用的支付标准及付款方式,应在合同中明确承租房屋所产生的所有费用,并确定承担方。 3、写字楼报价常常以“元/平方米/日”为单位的,由于写字楼往往是一个大产证,没有进行产权分割,租户租赁的面积是可以与出租方进行协商的,必须按照实际租赁的面积来计算租金。首次租赁写字楼的客户一定要注意按照该报价方式来计算自己真实的租金成本,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4、租户如果要将承租的写字楼作为公司注册地,应在合同中明确出租人能够提供相关材料供承租人办理营业执照。 5、合同应明确出租人是否提供车位供租户使用,是否收费。 6、有些比较老的写字楼会有电话容量的限制,租户如果对于电话容量要求较高应事先了解清楚,并在合同中作出约定。 7、租赁税费的承担应约定清楚,合同中的租金价格是否含税。 10、合同终止的情形及单方解约权的约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怎么认定携带挪用公款潜逃
携带挪用公款潜逃已经超出了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6条的规定,携款潜逃说明被告人的犯罪目的不再是挪用,而是以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为目的的,没有了归还公共财物的可能,此时国家工作
2022.04.12 339 -
携带挪用公款潜逃怎么认定
认定当事人挪用公款潜逃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潜逃是行为人知道自己的犯罪行为将暴露或者已经暴露后携带赃款进行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一定要注意同时存在着有携带和潜逃两个方面,携带并不只是随身带着,而应当进行扩大解释,行为人可以将公款隐藏起来或者存放
2022.04.12 356 -
我和员工不签合同被公司告我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没有跟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可以协商补签,或者要求用人单位赔偿双倍工资。
2020.04.06 185
-
我在一家私营企业工作,但是我在公司和其他公司签订合同,我该找谁
你们经营单位是公司还是合伙企业?如是公司,你只是股东,所涉纠纷由公司来承担责任,股东仅在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如是合伙企业,则比较复杂,因未进行工商变更则你的朋友与你即实际合伙人可能要承担连带责任,或者
2022-03-08 15,340 -
合伙人携款潜逃
合伙人有权处理资金去向,至于携款潜逃,依据刑法属于职务侵占罪,你可以到公安报案,经济侦查警察会立案处理的。但是如果存在生意的账款问题等等,公安不予立案是正确的可以理解,你报错了案,不会追究责任,因为基
2022-03-28 15,340 -
中联贷款起诉我, 我也在其他公司上班, 被骗了, 我该找哪个部门投诉
该公司的行为存在套路贷、黑社会因素,建议你到公安机关报案。合法的债务应当偿还,但是非法的要求可以拒绝,对方以讨债为名实施违法犯罪之勾当更应当严惩。 根据“法释[2015]18号”文第二十六条之规定,本
2022-01-23 15,340 -
在实践中如何认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
在司法实践中,具体如何认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携带”与“潜逃”的关系。逃跑是指行为者发现犯罪事实暴露或暴露,为逃避法律追究而潜伏或逃跑的行为。携带和逃跑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携带
2021-10-22 15,340
-
00:49
公司破产员工赔偿问题
公司破产,那么员工与公司之前的劳动关系也就解除了。根据法律的规定,公司破产应当按规定给予员工解除合同补偿金。补偿金就是按照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就按照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企业破产支付给劳动者的补偿金是与劳动者的
1,482 2022.04.17 -
00:53
员工没有签订合同公司怎么赔偿
如果员工没有跟公司签订劳动合同,那么员工有权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经济补偿。如果单位拒绝进行赔偿的,那么员工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劳动者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的,那么可以做一份清晰的电话录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
1,870 2022.04.17 -
01:04
公司和员工没有签合同怎么办
如果公司在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一个月到一年内还没有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应当每个月支付员工两倍的工资。满一年还不签订,视为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因此,如果出现这种情形,劳动者可以向单位主张两倍工资。具体可以通过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申请劳
2,14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