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规定试用期内双倍工资可以拖欠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19条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因此,即使是试用期,也应当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82条第1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公司应当另外支付李某7月份和8月份两个月的工资。根据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就应当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公司在试用期结束后办理社会保险的做法违反了法律、法规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方面的相关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不能仅约定试用期,如果只约定试用期的,那么该期限即视为劳动合同期限。同时,即使是试用期,也属于劳动合同期限的一部分,单位应当为试用期内的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或综合保险费。市社会保险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形成了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又没有为求职者缴社保费的,如果求职者在工作当中出现一些意外,如发生了工伤等,所产生的费用都由企业全额负责。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用人单位用工一个月后不与试用期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有权要求双倍工资,但最多不超过十一个月。并且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所以用人单位不需要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
试用期工资可以申请双倍吗
试用期最长为六个月,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故意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申请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2020.04.19 223 -
劳动法规定试用期内几天可以拿到工资
劳动法规定可以拿工资和试用期的天数没有关系,根据劳动法规定,入职即开始算工资,按天算,试用期同样自入职时开始计算工资。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
2020.07.07 229 -
劳动法规定双倍工资的规定
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计算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最长为11个月;计算标准按劳动者实际获得的月收入扣除加班工资、非常规性奖金、福利性、风险性等项目后的正常工作时间月工资确定。
2020.09.10 608
-
拖欠工资双倍可以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不可以,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可以要求双倍工资;欠工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工资和辞职时的经济补偿金。 拖欠工资,不发工资、克扣工资可以打12333 电话投诉,该电话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
2022-07-02 15,340 -
试用期劳动者可以申请双倍工资补偿吗
试用期劳动者不可以申请双倍工资补偿。
2022-06-03 15,340 -
试用期试用期加班可以双倍工资吗
要看是什么时候加班。 如果是休息日加班,加班工资是双倍的。如果是法定休假日加班,则不是双倍,而是三倍。 根据法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2023-01-05 15,340 -
试用期内未签订劳动合同可以要求双倍工资吗
试用也是有报酬的劳动,试用期的劳动也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试用期内的劳动者也要受用人单位管理并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所以试用属于用工。同时,《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
2023-03-07 15,340
-
01:15
试用期公司拖欠工资怎么办
用人单位拖欠试用期职工工资的,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申请劳动仲裁等的方式解决争议,要回拖欠的工资。若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讨薪:劳动者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投诉。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2,340 2022.05.11 -
01:08
劳动工资拖欠多少可以诉讼
劳动工资拖欠多少都可以诉讼,但是在起诉前需要先申请劳动仲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可知,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先与用人单位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
2,557 2022.04.17 -
01:01
劳动法工资拖欠怎么办
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寻求解决办法: 第一,可以进行调解。如果用人单位设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劳动着可以申请调解。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要是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以及工会代表这三方组成,并
2,359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