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欠债不还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遇到欠债不还的,最好采取法律手段,不要委托要帐公司。委托公司利益是难以保障的。2、对于到期欠债不还的,建议尽快向法院起诉要求还款,一旦超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丧失胜诉权3、胜诉之后,如果对方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4、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后,会依法查询债务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5、另外他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他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则他会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并被限制高消费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6、有能力而拒不执行的情况下,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7、《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款。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欠债不还的法律后果包括: 1、产生逾期利息; 2、债务人面临被起诉的风险; 3、法院作出判决后,被告人拒不还款的,会被申请强制执行,有可能被列入失信人名单,并限制高消费。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规定,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一、借款人需要按照合同支付相应的违约金或罚息。 二、引来官司。如果借款人不还钱,贷款机构是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如果借款人败诉,不仅要面临资产被拍卖用于偿还债务,还需要承担诉讼费、保全费执行费以及律师费等费用。 三、个人征信受到影响。现在很多贷款机构已经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接,借款人不还钱信用污点很快就会被上传到央行征信系统,这样想通过其他贷款机构贷款将会很困难。
-
欠钱不还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欠钱不还经过诉讼,审判结果的问题:若欠款事实真实存在,法院调解不成,一般会判处强制执行。若债务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可能会被上“限高”,会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若债务人有能力而拒不
2022.11.07 125 -
我想知道欠债不还可以怎么解决
欠债不还的解决方式是:当事人可以先选择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法院起诉;当事人有签订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的,可以申请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行为人也可以不经过调解直接提起诉讼或仲裁。
2021.02.17 115
-
欠债不还法律后果是什么?
一、欠钱不还被起诉的后果 1、被起诉的后果为,法院判决生效后,原告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会依法查封、冻结被执行人的财产;如果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法院可以将被执行人列入失信人员名单,影响
2023-04-12 15,340 -
欠债不还有什么法律后果
债务人欠钱不还,债权人有权起诉债务人。法院出具判决书之后仍然不还的,债权人有权申请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除对被执行人予以处罚外,还可以根据情节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将被执行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义务
2022-10-15 15,340 -
欠钱不还,不知道追债好还是律师好
选择律师更好一些,追债往往会发生很多你无法控制的事情,比如费用,是否会造成人身伤害,通过正规渠道以法律手段诉讼更符合实际需要。
2022-10-29 15,340 -
想知道欠钱不还怎么办
1、首先确保你的债权没有过诉讼时效:看看借款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还款日期是什么时候。法律规定是借款到期之日起两年,如果你在这两年内没有起诉,也没有催款,就过了诉讼时效了,打官司也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2、准
2022-04-11 15,340
-
00:45
婚后债务一方不知道怎么办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可能会欠上债务,但是如果一方不告诉另外一方,另外一方可能完全不知情。如果一方完全不知情,并且这一笔债务的用途也并非家庭日常生活所需,家庭经营生产所需的话,那么这种情况下就是属于一方的个人债务。个人债务应该用个人财
934 2022.04.17 -
01:40
欠钱不还被起诉会有什么后果
欠钱不还被告上法庭的,法院会根据所提交的相关证据作出相应的判决,欠钱人要还清欠款,在法院判决后,在履行期限内欠钱人仍然拒绝不还的,原告可以直接至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依法查封、冻结被执行人的财产,如果被执行人有能力履行却拒绝不履行的,法院
6,082 2022.04.17 -
01:19
开具空头支票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开空头支票的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是需要承担一定的罚款的。 按照我国当前实施的法律规定,签发空头支票或者是签发和其预留的签章不符合的支票,不采用欺骗的手段取得财物为目的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处以票面金额百分之五,但是,不少于一千元的
3,22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