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双倍赔偿合同生效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民间借贷中约定“逾期不还,双倍赔偿”是无效的。因为远远超过最高法院规定的年利率24%的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以不超过年利率24%为限。 未约定逾期利率或者约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处理: (一)既未约定借期内的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年利率6%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约定了借期内的利率但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内的利率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十条出借人与借款人既约定了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出借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也可以一并主张,但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如果是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合同生效时间为出借人提供借款时;如果是以现金支付的,自借款人收到借款时;以银行转账、网上电子汇款或者通过网络贷款平台等形式支付的,自资金到达借款人账户时。如果不是,那么合同成立时生效。
民间借贷合同成立要件有三个: 1、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不存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显失公平、重大误解的情形。 3、合同的内容和形式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
民间借贷合同的生效时间
1、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视为具备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的生效要件: (1)以现金支付的,自借款人收到借款时2)以银行转账、网上电子汇款或者通过网络贷款平台等形式支付的,自资金到达借款人账户时3)以
2021.03.17 133 -
民间借贷合同生效时间为?
民间借贷合同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合同的成立,不仅要有当事人的合意,还需要有交付钱款的事实。它不是在双方达成协议时成立,而是自贷款人提供的贷款被借款人接受时成立。比如说通过现金、银行转账、票据等方式进行借款的交付。
2020.09.25 133 -
民间借贷合同何时生效
民间借贷合同何时生效视情况而定。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属于实践合同,应当自出借人提供借款时合同生效。 非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属于诺诚合同,自双方达成协议时生效。
2021.02.04 130
-
民间借贷合同生效
民间借贷合同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合同的成立,不仅要有当事人的合意,还需要有交付钱款的事实。它不是在双方达成协议时成立,而是自贷款人提供的贷款被借款人接受时成立。比如说通过现金、银行转账、票据等方式进行借
2022-05-11 15,340 -
民间借贷约定逾期不还,双倍赔偿的合同效力如何以及如
民间借贷中约定“逾期不还,双倍赔偿”是无效的。因为远远超过最高法院规定的年利率24%的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
2022-04-12 15,340 -
民间借贷双合同合法吗
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双合同在房地产交易中比较频繁,往往是开发商为了规避政府限价限售等调控政策的产物。一般情况下,一套房签订两份合同,一份是按照政府的指导价,一份是以装修的名义一次性收取高价装修费作为补
2021-11-14 15,340 -
民间借贷合同未生效
1、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2、以向其他企业借贷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又转贷给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3、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
2022-08-09 15,340
-
01:12
民间借贷合同能解除吗
民间借贷合同也可以解除,但需要满足约定或者法定的条件。具体来说,能够解除的民间借贷合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双方事先约定了特定的条件下能够解除民间借贷合同;2、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通过协商的方式,解除民间借贷合同;3、出现了法律规定
1,197 2022.04.17 -
01:11
民间借贷没合同可以起诉吗
民间借贷关系,就是指平等主体之间的借贷关系,具体包括了自然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人与法人以及法人之间的借贷关系。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主体,在向法院主张借贷关系时,债权人都应当提供相应的债权证据。因此,如果没有合同,债权人同时没有办法提供借据,收据,
1,604 2022.04.15 -
01:19
民间借贷诉讼时效
无论是民法总则还是民法典,都对民事诉讼时效制度,作出了最新的修改。根据最新的规定,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诉讼时效应当适用一般的规定,也就是说适用法定的三年诉讼时效期间。民间借贷的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就应当从权利人,也就是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
7,10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