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一只鸡后又投毒了怎么判刑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达到轻伤以上的,涉嫌故意伤害罪,法定刑3年以下,【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二百三十四条之一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违反国家规定,违背其近亲属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三百零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打死一只野鸡并不会被判刑,因为野鸡不属于国家珍惜保护动物,只有打死国家珍惜保护动物的才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该罪的量刑是,一般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不判刑,如果是一只珍贵野生动物,涉嫌的罪名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该罪属于刑法中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一种,该罪一般是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一般是看数量),就是判五年到十年;如果情节特别严重,就可以判十年以上。一只属于情节较轻。
-
杀一只野山鸡能判刑吗
打死一只野鸡一般是不会判刑的,市面上的野鸡一般都是养殖的,不属于珍贵野生动物,如果捕杀的是珍贵野生动物,则构成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
2020.08.23 352 -
杀一只野山鸡会判刑吗?
打死一只野鸡一般不判刑,但如果该野鸡是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的,比如白冠长尾雉,被行为人误认为普通的野鸡,可能会触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020.03.30 323 -
杀一只野山鸡会判刑吗
打死一只野鸡一般不判刑,但如果该野鸡是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的,比如白冠长尾雉,被行为人误认为普通的野鸡,可能会触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020.02.12 628
-
杀一只野山鸡会判刑吗
打死一只野鸡一般是不会判刑的,市面上的野鸡一般都是养殖的,不属于珍贵野生动物,如果捕杀的是珍贵野生动物,则构成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
2022-05-13 15,340 -
杀一只野山鸡是否会判刑
1、行为人杀一只野山鸡的,不构成犯罪,不判刑,但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野山鸡属于国家三级保护动物,但《刑法》 保护的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会构成危害
2022-07-19 15,340 -
打死一只野鸡能判刑吗?
杀死一只野鸡一般不会被判刑。市面上的野鸡一般都是养殖的,不是珍贵的野生动物。如果捕杀珍贵野生动物,构成非法捕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2021-11-19 15,340 -
投毒杀人会判死刑吗
现在没有投毒罪了,改为投放危险物质罪。如果你是想特定的人投毒则构成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必须针对不特定多数人。下面是相关法律条文: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
2022-08-14 15,340
-
00:53
把人杀死了怎么判刑
在杀人案件中,犯罪分子的不同主观故意,会导致所判处的刑罚不同,最轻的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最严重的可以直接判处死刑。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故意杀人的犯罪分子,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是,没有发生死亡结
2,328 2022.04.17 -
00:55
杀了人会判死刑吗
在刑事案件中,故意杀人的不一定判处死刑,需要根据具体犯罪情节确定;过失致人死亡的,最高法定刑为七年有期徒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另外需要
2,866 2022.04.15 -
01:09
贩毒怎么判死刑
贩卖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可能被判处死刑: 1、贩卖鸦片一千克以上的或贩卖两种以上毒品的,可以将不同种类的毒品分别折算为海洛因的数量,以折算后累加的毒品总量作为量刑的根据; 2、贩卖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 3、武装掩护走贩卖毒品的; 4、
643 202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