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负全责双方死亡赔偿问题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因车祸死亡,如果死亡方自己负全责的,如何赔偿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1、如果是非机动车的,则不承担赔偿责任。 2、如果是机动车的,则应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程序如下: 1、发生交通事故后,根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与责任方协商赔偿; 2、当事人也可以同时申请交管部门调解; 3、无法协商也无法调解时,可以准备起诉状到人民法院起诉。
交通事故负全责方死亡了的,先由承保机动车强制保险的保险人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承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予以赔偿;仍然不足的,由于负全责人已经死亡,剩余的损失由当事人自行承担。
-
交通事故负全责方死亡了如何赔偿
在交通事故中负全责的一方死亡了的,受害人可以就其遗产的份额要求其继承人进行赔偿。《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2020.02.22 145 -
交通事故死亡负全责怎么赔偿?
死亡负全责任的交通事故赔偿这些费用: 1、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收款凭证进行确定; 2、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3、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 4、护理费以及住宿费;
2021.03.02 154 -
交通事故死亡负全责任的赔偿
死亡负全责任的交通事故赔偿如下: 1、如果对方是非机动车的,则对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2、如果对方是机动车的,则对方应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2020.11.25 182
-
交通事故无责方死亡赔偿问题
如果缴纳了交强险,先由保险公司在限额内赔偿,赔偿限额不足的,再由事故责任人赔偿。如果未缴纳交强险,直接要求投保义务人和侵权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 《最高法院关于交通事故的司法解释》 第十九条未依法投保交
2022-04-25 15,340 -
交通事故负全责方死亡赔偿的
因车祸死亡,如果死亡方自己负全责的,对方如何赔偿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1、如果对方是非机动车的,则对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2、如果对方是机动车的,则应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
2022-07-23 15,340 -
交通事故负全责方死亡怎么赔偿
因车祸死亡,如果死亡方自己负全责的,如何赔偿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1、如果是非机动车的,则不承担赔偿责任。 2、如果是机动车的,则应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
2022-03-21 15,340 -
一方交通事故,一方死亡,另一方全责赔偿问题
发生交通事故,按交管部门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划分责任,造成他人死亡,受害者家属可以向肇事者索要民事赔偿,肇事者不愿赔偿的,可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赔偿内容主要包括抢救医疗费、死亡赔偿金、交通费、丧葬费、
2022-03-25 15,340
-
01:01
交通事故至人死亡负全责后果
交通事故至人死亡负全责后果如下: 1、刑事责任方面,需要承担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交通肇事致一人死亡负全部责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致死亡二人以上负事故全部责任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2、民事责任方面,需要向死亡亲属赔偿因
2,287 2022.04.17 -
01:29
交通事故对方负全责怎么赔偿
发生交通事故后,由相关部门出具责任认定书,对方全责可要求对方承担全部责任,如果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可要求肇事方赔偿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
1,321 2022.04.17 -
01:12
交通事故我全责对方死亡判几年
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并且对该起交通事故负有全责,此种情况下,行为人就触犯了交通肇事罪,一般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是,具体会被处何种刑罚以及多少刑期,还是需要结合具体的犯罪情节严重程度来判断。 《刑法》第一百
961 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