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无法提供与用人单位享有的劳动关系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如果公司要证明与你签订有劳动合同,则应当提交与你签订的劳动合同为证,公司与别人有合同不等于与你有合同,公司不能提供有你签字的劳动合同,则说明公司没有与你签订劳动合同,应当支付二倍的工资了。 工资单是是企业内部人事与财务之间的传票,一般是不盖公章的,只有相关经办人员签字;这是正常的,加盖公章反倒是显得有作假的嫌疑了。另外,公司应当以财务传票的档案资料中的当月全员的工资清单为依据,不能以他的亲戚个人资料为依据。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关系是指什么: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而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法律关系。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从用人单位领取劳动报酬和受劳动保护。
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而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法律关系。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从用人单位领取劳动报酬和受劳动保护。
-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认无劳动关系怎么办
如果用人单位确认双方之间无劳动关系,则劳动者可以收集以下证据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确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考勤记录;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
2020.12.04 197 -
用人单位与员工享有劳动关系吗
用人单位与派遣员工有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指的是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双方属劳动关系;劳务派遣单位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
2020.04.04 106 -
怎样认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
2020.04.15 180
-
劳动者无法提供与用人单位享有的劳动关系如何处理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如果公
2022-05-02 15,340 -
劳动者无法提供与用人单位所享有的劳动关系该怎么办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如果公
2022-05-07 15,340 -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吗
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从广义上讲,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任何劳动者与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之间因从事劳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动关系
2022-02-15 15,340 -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条件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只要符合退休条件就可以依法办理退休手续享有养老保险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是否有劳动仲裁与退休没有直接关系,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
2022-01-26 15,340
-
00:59
用人单位违法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违法终止劳动合同,这种情况需要向员工支付双倍的经济补偿金作为赔偿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两个月的本人工资。公司辞退员工必须要具备法定的情形,经过法定的程序,否则单位需要向员工支付赔偿金。不具备法定理由,不遵守法定程序解除劳动关系的,都是
2,029 2022.04.17 -
01:02
劳动者怎样才能解除劳动关系
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有以下情况: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只要协商的内容、形式、程序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预告解除; (1)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动者在试用期
829 2023.01.04 -
01:07
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有什么区别
我国劳动法并没有严格规定,劳动关系以及劳务关系的性质。但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存在较大区别。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劳动关系受到劳动法律制度的周全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劳务关系就要受到一般民事合同法
6,25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