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让员工借公司的钱不还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果债务人借债不还的,当事人协商无效的,债权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债务人偿还债务。所以,员工借公司的钱不还的,公司在协商无效的情形下,公司有权通过诉讼方式要求员工还钱,但是否提起诉讼,由公司自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定。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就收集好相关证据,去当地法院起诉。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法院判决后对方仍不还钱的,可以在判决生效后两年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企业不让部分员工复工属于变相地辞退员工。如果有证据证明企业不复工变相辞退而被迫辞职的话,可以与单位协商,协商不成的话,单位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可以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不支付的话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如果是自己自愿辞职的话,需要提前三十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
-
员工借老板钱不还怎么办
借钱不还可以把对方起诉到法院,并且在开庭之前可以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财产保全就是将对方的账户、房子、车等财产查封上,防止对方转移财产。立案后绝大多数法院会对你们的情况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最后法院会执行对方有的财产,如果拒不执行可能会涉
2020.09.24 324 -
员工不让公司走怎么办
这时你可以和公司多说一些客套话,比如自己想出去多见识一下,多闯一闯,自己会把工作交接清楚,然后根据自己的时间计划,可以等一个月甚至更久来让公司招到新人来接替。总之多沟通几次,当公司领导看到你真的无心在这里做了,基本也会批准你离职了。
2020.11.16 227 -
公司不让员工走怎么办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能够证明你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了单位就可以解除合同。但不是无条件的离开单位,还应该完备交接手续。这一点也很重要,如果你与单位发生纠纷时,单位也可以主张你未办理交接手续而给单位造成的损失。相反,你单方依法解除合同后,
2020.07.14 248
-
公司不让员工工作怎么办
单位不安排员工工作,同时员工和单位保持劳动关系,那么单位需要按月支付员工工资,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如果单位拒绝支付工资或者不足额支付员工工资,员工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单位解除劳动关系,
2022-03-22 15,340 -
公司员工借钱不还怎么办?
如果债务人借债不还的,当事人协商无效的,债权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债务人偿还债务。所以,员工借公司的钱不还的,公司在协商无效的情形下,公司有权通过诉讼方式要求员工还钱,但是否提起诉
2022-04-04 15,340 -
公司向员工借钱不还怎么办?
如果债务人借债不还的,当事人协商无效的,债权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债务人偿还债务。所以,员工借公司的钱不还的,公司在协商无效的情形下,公司有权通过诉讼方式要求员工还钱,但是否提起诉
2022-04-03 15,340 -
公司向员工借钱不还怎么办
如果债务人借债不还的,当事人协商无效的,债权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债务人偿还债务。所以,员工借公司的钱不还的,公司在协商无效的情形下,公司有权通过诉讼方式要求员工还钱,但是否提起诉
2022-02-08 15,340
-
01:12
借钱不还的怎么办债务人借了钱但没有按时还款的,债权人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要回欠款。一种是协商沟通的方式,债权人可以通过与债务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协商,让债务人有时间筹措资金还款。另一种是诉讼的方式,债权人可以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要回欠款,借钱不还起诉
521 2022.04.17 -
01:02
公司裁员不发工资怎么办公司裁员不发工资的,劳动者可以请求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具体来说,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恶意拖欠工资,逾期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用人单位应按应付金,即所有的应付金额,包括被罚
2,257 2022.05.11 -
01:05
在公司工作不签合同怎么办如果公司在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一个月到一年内还没有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应当每个月支付员工两倍的工资。满一年还不签订,视为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因此,如果出现这种情形,劳动者可以向单位主张两倍工资。具体可以通过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申请劳
748 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