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取保候审的要求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可以为取保候审提供有效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失败,值得反思的不仅仅是未成年本人,未成年人的家长更值得反思。对未成年人案件审理的目的是使未成年人重新适应和回归社会,而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认为,对未成年人采取取保候审有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重新塑造。首先未成年人在司法机关介入案件后心理上非常恐惧,需要家长情感上的安慰与支持;其次,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有深刻的体验,心理上有迫切重新塑造家庭教育功能的需求,在实际行动中也会严密的监控未成年人,防止未成年人潜逃或者重新犯罪,争取一个有利的处理结果。在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作用远远超过成年犯取保候审的保证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对未成年犯罪取保候审,有以下规定:如果未成年人具有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社会危险性小的;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社会危险性小;或者羁押转取保等情形的,可以对其适用取保候审。
-
未成年人犯罪能取保候审吗?
符合条件就可以,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只要符合取保的条件,都可以办理取保候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
2020.05.28 203 -
未成年犯罪取保候审的规定
未成年犯罪取保候审的规定:如果未成年人具有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社会危险性小的;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社会危险性小;或者羁押转取保等情形的,可以对其适用取保候审。
2020.11.03 362 -
未成年犯罪取保候审的规定有什么
未成年犯罪取保候审的规定如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1、可以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 2、可以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取保候审不会造
2021.11.19 592
-
未成年犯罪取保候审需要的要求是什么
《》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对未成年犯罪取保候审需要的条件是:(一)可能判处、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以上刑罚,采取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
2022-08-23 15,340 -
未成年人犯罪取保候审有什么条件,要求
未成年人犯罪,只要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就可以取保候审: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
2022-04-21 15,340 -
未成年犯罪的取保候审有啥要求
《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未成年犯罪等待审判的必要条件是(1)可能受到限制,拘留或独立适用追加刑罚(2)可能受到有期徒刑以上的处罚,等待审判不发生社会危险的;(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立,怀孕或
2021-10-22 15,340 -
未成年取保候审的要求
的条件是:对已立案侦查的,具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取保候审: (1)可能判处、后者独立使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害性的; (3)应当的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
2022-09-07 15,340
-
01:35
取保候审需要什么
取保候审需要以下条件: 1、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
479 2022.07.06 -
00:54
取保候审什么时候放人
公安同意取保候审后,会出具取保候审决定书,决定书作出后送达给犯罪嫌疑人和看守所,送到看守所的时候就放人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
1,239 2022.04.15 -
01:06
取保候审又犯罪怎么办
取保候审又犯罪,执行机关一般会暂扣其保证金,待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决定是否没收。对故意重新犯罪的,应当没收保证金;对过失重新犯罪或者不构成犯罪的,应当退还保证金。没收保证金系刑事司法行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但当事人如不服复核决定,可以依法向
1,82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