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关系终结夫妻债务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婚姻关系终结时,夫妻债务清偿应遵循的原则是共同债务以共同财产清偿,个人债务以个人财产偿还。这就涉及到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的界定问题,不同的财产制度有不同的划分。无论是约定共同制或法定共同制,原则上为夫妻共同生活所欠的债务,无论是否为夫妻共同所为,他方是否认可,均应推定为共同债务。对于非共同生活所负债务,凡经双方事先认可者,也应由双方共同清偿。凡为个人需要而支付的费用或负担债务,应由本人以其个人财产清偿,他方无代偿义务。若夫妻间实行完全分别财产制,在没有共同财产的情况下,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债务应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法院参照共同财产制下的同类问题处理。 二、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夫妻一方或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为维持婚姻家庭共同生活或者为共同生产、经营活动所负的债务。 夫妻共同债务的两个特征:一是须产生于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但婚前为结婚后共同生活购置物品所负的债务,应当为夫妻共同债务。二是须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共同生活、经营活动,包括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婚时对于夫妻之间的债务关系首先要区分是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还是一方的个人债务。 如果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则离婚时应当用夫妻共同财产来偿还,共同财产不足以清偿的,则由双方自行协商如何分割债务,如果双方无法协商的,则由法院判决如何分割债务。 如果债务属于一方个人债务的,则离婚时由一方自己负责偿还。 所谓夫妻共同债务主要是基于夫妻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以及对共有财产的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而产生的债务。
-
婚姻关系和夫妻关系
男女双方先确立婚姻关系从而形成夫妻关系。所谓婚姻关系,是指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了婚姻关系。所谓夫妻关系,是指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
2021.03.30 756 -
夫妻关系伪造债务债权怎么办?
伪造夫妻共同债务怎的办法:当事人可收集相关证据,证明伪造事实,主张该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且在分割共同财产时,可以请求法院对伪造方少分或者不分。
2021.04.04 133 -
婚姻法中夫妻离异债务有关系吗
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2021.03.03 106
-
婚姻关系终结后,夫妻债务如何清偿
一、婚姻关系终结时,夫妻债务清偿应遵循的原则是共同债务以共同财产清偿,个人债务以个人财产偿还。这就涉及到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的界定问题,不同的财产制度有不同的划分。无论是约定共同制或法定共同制,原则上为
2022-05-04 15,340 -
婚姻关系终结夫妻债务的承担问题
办理离婚,婚姻关系终结时,夫妻债务清偿应遵循的原则是共同债务以共同财产清偿,个人债务以个人财产偿还。这就涉及到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的界定问题,不同的财产制度有不同的划分。无论是约定共同制或法定共同制,原
2022-04-03 15,340 -
婚姻关系终结时夫妻债务清偿的原则是什么?
办理离婚,婚姻关系终结时,夫妻债务清偿应遵循的原则是共同债务以共同财产清偿,个人债务以个人财产偿还。这就涉及到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的界定问题,不同的财产制度有不同的划分。无论是约定共同制或法定共同制,原
2022-05-01 15,340 -
婚姻关系终结时可以分割夫妻共同债务吗
一、婚姻关系终结时,夫妻债务清偿应遵循的原则是共同债务以共同财产清偿,个人债务以个人财产偿还。这就涉及到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的界定问题,不同的财产制度有不同的划分。无论是约定共同制或法定共同制,原则上为
2022-05-06 15,340
-
01:22
什么是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什么是夫妻关系存续期间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是指,夫妻双方登记结婚后,尚未解除婚姻关系之前的这一段期间。在我国,登记后的婚姻关系受到婚姻法诸多的法律保护。因此,法律较多使用了“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这一说法,来指代夫妻之间的婚姻期间。根据婚姻法,在
6,075 2022.04.15 -
01:21
夫妻有债务离婚怎么办夫妻离婚时,有共同债务未偿清的,可以先以共同财产偿清债务,再分割剩余夫妻共同财产;也可以先分割财产,并在离婚协议中约定共同债务的偿还方式和各自偿还比例。如果双方就共同债务偿还问题存在争议,夫妻任何一方都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
1,091 2022.06.22 -
03:31
夫妻离婚债彩礼债务怎么办首先,在实践中,一般将彩礼认定为女方的个人财产,而非夫妻共同财产,故离婚时男方无权请求分割彩礼。但是,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了两种例外情形:离婚时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存在以下两种情形中的任一种,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1、当事人
83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