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缴纳的五险一金提前取出来需要什么手续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公司给员工缴纳的五险是指社保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一金是指的住房公积金。其中员工在和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之后可以提取的为住房公积金。社保是不能提前提取出来的。依据《社会保险法》第十四条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税。个人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一)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二)离休、退休的;(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四)出境定居的;(五)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六)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依照前款第(二)、(三)、(四)项规定,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的,应当同时注销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职工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的,职工的继承人、受遗赠人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无继承人也无受遗赠人的,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纳入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第二十五条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的,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核实,并出具提取证明。职工应当持提取证明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作出准予提取或者不准提取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准予提取的,由受委托银行办理支付手续。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不管是有单位的由单位办理,还是个人缴纳,办理的时候通常是不需要提供户口本的,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就可以了,但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异地缴纳、办理五险一金异地转移、需要确认是农村户口还是非农户口,可能会要求提供户口本相应的信息,具体的要看当地社保局的政策规定。
-
外包的员工需要缴纳五险一金吗
劳务外包,用工单位不用为被派遣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务派遣单位作为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
2021.06.11 104 -
公司需要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吗
按照我国《社会保险法》和《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企业必须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2020.04.10 215 -
五险一金怎么提取出来?
五险一金只有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可以提取。其中养老保险是在退休之后按月发放的,或者死亡等情形可以提前取出来。而住房公积金在买房或者租房等情形下,可以申请提取。
2020.09.20 310
-
单位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需要什么手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2022-05-10 15,340 -
把五险一金转出来需要什么手续
让原社保经办机构开具参保缴费凭证;到新就业地参保缴费后,只要提出转移接续申请,所有手续都由相关两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
2021-12-14 15,340 -
五险一金如何缴纳?需要哪些手续
一、五险一金由单位缴纳,五险缴到社会保障局,一金缴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基数以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或以新参加工作职工的第一个月工资。二、五险的计算: 1.养老:单位按基数的20%缴纳(2000*20%
2022-08-09 15,340 -
缴纳五险一金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1、单位要带上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开户许可证,及社会保险登记证,将员工的劳动合同,居民身份证公民身份号码复印件,单位员工花名册,注明为员工缴纳险种、基数、比例,千万要把公章带上。
2022-06-25 15,340
-
01:03
缴纳的五险一金怎么查缴纳的五险一金的查询方式如下:1、电话查询。拨打社保局服务电话12333查询;2、社保中心查询。可以咨询当地的医保部门或单位社保办理人员;3、网上查询。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并申报缴纳社
12,596 2022.05.11 -
01:25
五险一金缴纳比例五险般包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而一金则为住房公积金,一般用人单位与个人缴纳的比例为: 1、养老保险,用人单位交纳比例为21%,员工个人按8%进行交纳; 2、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为,用人单位9%,员工个人为2%+
31,671 2021.04.25 -
00:56
五险一金必须强制缴纳吗五险一金必须强制缴纳。五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的,一金是《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
5,76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