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中法官在何种情况下必须回避?法院对案件诉讼员应如何回应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必须回避的情形有三种: 第一,参加本案审理的审判人员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应当回避。审判人员是本案的当事人,只能以当事人的资格参加诉讼,不能同时又以审判人员的资格参加对案件的审判。审判人员是本案的当事人的近亲属,有可能为照顾亲属的利益,影响案件的公证审理。因此须回避。 第二,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应当回避。这种情况对案件的审判涉及他个人的利益,不允许其参加对案件的审判。 第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时,应当回避。其他关系是指除上述关系外的社会关系,如师生、同学、朋友等关系。 审判人员与本案当事人存在这些关系,有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不应该参加对案件的审判。因此应看其是否会影响案件的审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仲裁员在以下这些情况下必须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仲裁员在以下这些情况下必须回避: 1、仲裁员是所要处理案件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2、仲裁员与案件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 3、仲裁员与案件当事人或代理人有一定关系,对案件的公证审理会造成影响。 4、事先对需要处理的案件提供过相关咨询的。
-
哪些情况下民事诉讼法院要回避
民事诉讼中法院人员要回避的情况: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2020.03.01 186 -
刑事诉讼中法官回避吗
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需要回避: 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2020.08.30 162 -
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应如何提出由谁来决定是否回避
审判人员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回避。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2020.07.03 286
-
法院如何在刑事诉讼中回避?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
2022-07-22 15,340 -
哪些情况下民事诉讼法院人员需要回避
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
2021-09-07 15,340 -
离婚诉讼中,当事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回避诉讼的帮助
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向法院提起回避申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
2022-02-13 15,340 -
民事诉讼法官回避
关于“民事诉讼法官回避法律规定”为确保司法公正,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其他法律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审判人员回避制度有如
2022-08-19 15,340
-
00:57
如何民事诉讼追回欠款
民事诉讼追回欠款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对于事实清楚,数额不大的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直接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2,明确法院的诉讼管辖权,民间借贷原告可以向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法院起诉。原告所在地法院是属
2,339 2022.04.15 -
01:45
诉讼离婚对方不同意应该如何办
一般情况下,诉讼离婚都是因为一方坚持离婚,而另一方不同意离婚。 因为离婚有两种方式,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只有在双方都同意离婚的情况下, 才有可能就离婚事宜达成一致协议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协议离婚,领取离婚证。 对方不同意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诉讼
745 2022.04.17 -
00:52
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
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是关于诉讼收费的相关规定。诉讼收费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各级人民法院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收取诉讼费用,不得另行制定收费办法、自行增加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为了加强人民
4,34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