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被公安局取保候审后能做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打人者被取保候审,说明公安局已立案造成,侦查终结就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然后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依法审判,打人者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有期徒刑。《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依法规定,公安对取保的嫌疑人不能中止侦查,故通常的做法就是定期传唤嫌疑人到公安机关做一份讯问笔录,如没有其他特殊情况就是这样的目的。取保候审经传唤不去的,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批捕后在公安局如果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的,可以申请取保候审。即如果是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可以取保候审。
-
公安局的取保候审是指做什么的?
取保候审,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
2020.06.13 364 -
取保候审后又被叫去公安局
取保候审是一种措施,是为了保证当事人不会轻易逃跑的刑事手段。如果取保候审后被派出所通知前往,那么应该是公安机关需要了解案件的实际情况,当事人应当积极配合。
2020.03.20 1,065 -
想取保候审是公安局说不能取保候审为什么
有可能是没有达到取保候审的条件,所以公安机关才会不给取保候审,取保候审的条件主要是: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害性的。3.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的,或者是正在怀孕、哺
2020.09.06 660
-
打人者被取保候审后怎么办公安局取保候审
打人者被取保候审,说明公安局已立案造成,侦查终结就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然后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依法审判,打人者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有期徒刑。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
2022-04-12 15,340 -
打人者被取保候审后怎么办,公安局取保候审后又被公诉
打人者被取保候审,说明公安局已立案造成,侦查终结就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然后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依法审判,打人者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有期徒刑。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
2022-05-09 15,340 -
打人者被取保候审后被公安局取保候审后又被公诉了,怎么办
打人者被取保候审,说明公安局已立案造成,侦查终结就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然后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依法审判,打人者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有期徒刑。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
2022-05-01 15,340 -
打架公安局取保候审判决结果
首先,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对犯罪嫌疑人使用的一种强制措施,只有刑事立案后才能使用,所以你要清楚公安立案涉嫌的罪名是什么? 2008年的这个打架事件里,你没有造成人身损害,所以故意伤害罪是构不上的。顶多
2022-01-08 15,340
-
01:07
公安取保候审后怎么办
成功取保候审后,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当按照取保候审的决定机关确定的保证金金额,缴纳保证金;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应当遵守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在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后,如果案件仍处于侦查阶段的,应当继续对案件进行侦
1,969 2022.04.17 -
00:50
公安局取保候审的流程怎么走
公安局取保候审的流程应当这样走: 1、犯罪嫌疑人应当向办案机关提出申请; 2、办案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进行相应的审查,符合取保候审的,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3、犯罪嫌疑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后,应当制作呈请取保候
2,669 2022.05.11 -
00:59
什么情况能取保候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可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取保候审:第一,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分子。第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而且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分子。第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
1,24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