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拘禁的标准是怎样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普通公民非法拘禁罪的立案标准是怎样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199.9.9高检发释字〔1999〕2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案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案(第238条)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禁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涉嫌利用职权非法拘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非法拘禁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的2、3次以上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一次非法拘禁3人以上的3、非法拘禁他人,并实施捆绑、殴打、侮辱等行为的4、非法拘禁,致人伤残、死亡、精神失常的5、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6、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是无辜的人而非法拘禁的。 二、非法拘禁罪的刑责任是如何规定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犯非法拘禁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依照本条第三款规定,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处罚。依照本条第四款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法律专家指出:司法机关在适用本条规定处罚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非法拘禁他人,且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是指在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法定刑幅度内,从重处罚。2、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因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亡的,仍应定非法拘禁罪,分别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是,如果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或者死亡的,则应分别定故意伤害(重伤)罪或者故意杀人罪,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或者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处罚。3、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定非法拘禁罪,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亡的,或者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第二款的规定定罪处罚。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他们利用职权非法拘禁他人,或者致人重伤、死亡,性质恶劣,影响很坏,理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依照本条第一、二款或者第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如果非法拘禁他人时间持续达到24小时的,就会构成非法拘禁罪,但是我们还要注意,要是在拘禁过程中,由于捆绑等原因造成被害人受伤的,按照非法拘禁罪的加重情节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不是。放弃抚养权是放弃与子女共同生活。放弃抚养权之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仍存在,孩子的抚养费仍需要支付。不要孩子了是逃避抚养孩子的义务,情节严重的,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
-
这样就说明你们交完首付签合同。
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购房过程中,当购房者支付首付时,商品房开发商是否应该立即与购房者签订购房合同,在实践中有不同的操作。这个问题是由不同的交易习惯决定的,也是由双方的声誉决定的基于双方约定签订时间的原则
2021-11-13 15,340 -
这样的人他也会把我就是不帮你?
他给房产证你,你贷款给他吗还是他给你,你帮他拿去银行贷款
2022-10-29 15,340 -
也就是说你这样给他每月3000合适吗?
如果说的是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用rr不抚养方,当然需要支付抚养费用r当然了3000是否高需要看具体情况
2022-10-25 15,340 -
员工借了你的钱以后就不辞而别是这样的吗?
借了钱以后有写借条,不辞而别,离职。可以起诉
2022-10-23 15,340
-
01:21
逃避债务假离婚这样可以吗
为了逃避夫妻共同债务,双方假离婚,事后双方都不能免于承担共同债务的连带清偿责任。共同债务的清偿,和夫妻关系是否继续存续并不存在任何关系。无论双方是在婚内,还是已经离婚,只要共同债务尚未获得完全清偿,债权人当然可以要求双方偿还债务。这时候,债
1,024 2022.04.17 -
00:48
灵活就业人员怎样退保
灵活就业人员要办理退保手续的,应当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退保业务。当事人应当向当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退保申请,并且提供本人的身份证、户口簿等证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查后,发现符合退保条件的,应当为当事人办理退保手续,将个人账户的钱退还给
10,509 2022.04.17 -
00:56
社保有意外险这一项吗
社保没有意外险这一项。社保即社会保险是指,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社保中没有单独的意外险保障,但因意外产生
5,833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