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借钱不还还是诈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借钱不还”型诈骗,即借贷式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此类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犯罪人通常都是披着民间借贷的面纱实施,而且多发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因此与民事案件中的债权债务纠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必须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将债务纠纷作为犯罪处理,避免打击无辜。 借贷式诈骗和民间借贷之间的区别: (一)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不同 诈骗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行为人在借钱时就具有不归还的意图。诈骗罪以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的,因此,诈骗人“借钱”只是其虚构的幌子,主观上根本没有归还的意图。而正常的借贷人在借款时却具有归还的意思,往往只是因为客观原因造成债务不能及时归还。 (二)行为人采取的方式不同 诈骗人在借款时都会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如虚构借款用于某种投资或营利性的活动,又如虚构自已的财务状况,使被害人误信其有归还的能力。而正常借贷中,借款人往往会如实的告知其借款用途,很少采用欺骗的方法。 (三)行为人对借款的态度不同 诈骗人在骗得财物后不会考虑归还财物,因此在财物的使用上毫无顾虑和节制,直接造成财物的灭失,如将借款用于赌博、吸毒或个人挥霍;而民间借贷中,借款人本身具有归还借款的能力,或者将借款用于可产生合法收益的途径,以保障归还借款。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借钱不还如何告诈骗罪
借钱不还不属于刑事案件,没有办法搞诈骗的。毕竟借钱时双方是你情我愿的,这只能属于民事案件,公安机关主要是负责刑事案件和治安管理的,一般不会受理。如果一方以借款名义诈骗他人财产,可能会构成诈骗罪,这时候可以报公安机关进行立案。对于借款案件,可
2020.03.18 233 -
要如何辨别借钱的诈骗罪
1、“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区别罪与非罪界限的重要标准。在认定诈骗贷款罪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贷款到期不能偿还,就以诈骗贷款罪论处。实际生活中、贷款不能按期偿还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原因也很复杂,如有的因为经营不善或者市场行情的变动,使营利计划
2020.08.21 120 -
如何认定借钱不还诈骗罪
1、犯罪人通常会编造一些虚假的借款用途,如投资、工程建设等正当而且有丰厚利润的项目。 2、诈骗案件中,犯罪人在本人通过虚构事实将自已装扮成富人或具有偿还能力。 3、犯罪人在犯罪之前会利用假名、假住址或假证件来掩盖真实身份,在得手后便销声匿迹
2020.03.04 166
-
如何区分借钱不还还是诈骗
“借钱不还”型诈骗,即借贷式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此类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犯罪人通常都是披着民间借贷的面纱实施,而且多发于亲戚、朋友、熟人
2022-03-21 15,340 -
如何区分借钱不还和诈骗
“借钱不还”型诈骗,即借贷式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此类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犯罪人通常都是披着民间借贷的面纱实施,而且多发于亲戚、朋友、熟人
2022-04-26 15,340 -
借钱不还如何才是诈骗
一、以民间借贷为案由进行起诉,这时要准备的相关证据是要可以证明这三万元是借款,但我看你与同事之间应该没有借据之类的东西。你说的人证在中国的法律中证明力是相当小的,加上没有直接指向三万元性质的证据,单凭
2022-07-31 15,340 -
借钱人借钱不还是如何构成诈骗
“借钱不还”型诈骗,即借贷式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此类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犯罪人通常都是披着民间借贷的面纱实施,而且多发于亲戚、朋友、熟人
2022-05-07 15,340
-
01:20
借钱不还能构成诈骗吗
借钱不还可能构成诈骗。如果债务人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他人公私财物的,属于借贷式诈骗,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涉嫌诈骗罪。但其实个人借贷一般都属于民事诉讼领域,由债权人到法院起诉债务人,而不涉及刑事。但是如果债权人
4,084 2022.05.11 -
01:17
借钱不还如何追讨
债务人不按约定还款的,债权人可以与其私下协商,再次约定还款的相关事宜。如果协商不成的,可以起诉到人民法院,个人提起诉讼的,首先要写好起诉状,起诉状中要包含起诉的请求和理由。写好起诉状后,再带上起诉状、身份证、户口本、相关证据原件或者复印件到
3,118 2022.05.11 -
01:05
借钱不还如何起诉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起诉状中应当列明下列事项:1、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原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住址以及联系电话、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信
2,94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