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肇事者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开车肇事可能触犯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有两个:一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二是发生重大事故。对于第一个构成要件,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条规定,我国境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法。该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通行,另外,该法在第四章第四节还特别对行人和乘车人的通行作出了规定。因此,行人也当然是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调整对象。对于第二个构成要件,何为重大事故,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及最高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已作出明确的界定,即死亡一人或重伤三人以上,负全部或主要责任的;或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或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达三十万元以上的。《解释》还对酒后驾车,无证驾驶等六种情形,若交通肇事致一人重伤,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也认定是重大事故,以交通肇事罪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交通肇事行为是不等于交通肇事罪的。交通肇事行为是指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造成死亡,或侵犯公私财产,按照《刑法》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尚不够刑事处罚;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等规定属于违法的行为;而交通肇事罪依法由《刑法》规定属于犯罪。
未成年人的飙车行为是可能构成犯罪的,前提是其具有犯罪情节,且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开车构成交通肇事罪吗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0.12.30 325 -
肇事逃逸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肇事逃逸不一定构成交通肇事罪。具体是: (1)肇事逃逸,情节轻微,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2)肇事逃逸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有什么 1、交通肇事罪的客
2022.10.25 368 -
三轮车肇事的话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三轮车能构成交通肇事。如驾驶三轮车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了人身损失或者财产损失的,则也应当按照交通事故处理,由相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
2020.06.13 142
-
开车超速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看是否有违章行为、即刑事法意义上的事故责任认定。 刑事责任方面,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要看刑事法意义上的责任划分、不是指交管部门的事故责任认定--要区分行政法意义上的责任划分与刑事法意义上的责任划分。
2022-03-18 15,340 -
交通肇事罪是否也会构成交通肇事罪
不仅车辆驾驶人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行人也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
2022-11-04 15,340 -
交通肇事罪是否一定构成交通肇事罪
首先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交通事故都会成为刑法上所谓的交通肇事罪,要达到刑法上的犯罪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具体的说,划分交通肇事罪是不是构成,主要是调查当事人是不是存在主管上的过错,是不是没有遵守相关的
2021-05-08 15,340 -
电动三轮车肇事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是可以构成的,交通肇事罪是指交通参与者违反交通运输管理规定,造成重大事故的事实。现实中,陆路上的交通事故,除了常见的汽车、摩托车外,电动车、自行车甚至行人都可以导致交通事故,甚至构成交通肇事罪。
2021-12-14 15,340
-
01:30
如何构成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指的是行为人违反了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导致发生重大的交通事故,致人受害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有私有财产遭受重大的损失,有关部门会依法被追究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
1,174 2022.05.11 -
01:19
该如何构成交通肇事罪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符合以下四个要件的,即构成交通肇事罪:1、犯罪主体是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2、行为人主观方面系出于过失;3、犯罪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即行为人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侵犯交通运输安全的行为;4、客观方
870 2022.04.15 -
01:20
该怎样构成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一般指的是违反道路交通的有关法规,导致发生重大的交通事故,致受害人出现重伤、死亡或者使公有私有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行为人的有关刑事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出
60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