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借我钱但是我没有办法还是要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借款形成的是借款合同纠纷;2、对方向您借款,如果明确约定了还款时间的,到期后您可以要求对方还款;3、现在对方逾期不还的,您有权要求对方还款并支付逾期利息;4、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实践性合同,也就是说借款合同自出借人交付借款时生效;5、作为出借人,若借款人到期拒不返还借款的,您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返还,但必须举证如下事实(1)双方存在借款的合意(可通过借条、借据及收条予以证明);(2)借款已经交付给对方的事实(可通过银行转账记录、证人证言等予以证明)6、如果收集到上述相关证据,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可以去对方户籍所在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也就是您所在地的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决对方偿还借款;7、借款合同的诉讼时效为2年,如果约定了还款期限的,从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帮朋友贷款他不还,属于民事纠纷,可以通过人民法院解决。不是诈骗。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还款后向其追偿,主张偿还的诉讼时效为2年,超过的一般视为放弃诉讼追偿的权利;诉讼时效因债务人承诺限期给付情况而延长(一般可以书面承诺和口头承诺录音为证据证实这事)。
男朋友借钱不还,可以在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满后携带身份证、起诉状及副本、借条等证据向被告住所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如果法院判决对方还钱,生效判决履行期内对方仍不还钱的,可以在履行期届满后向作出该判决的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
有朋友借我钱不还怎么办
遇到别人借钱不还的情况,可以先和对方协商,争取拿到欠款或者达成还款协议,协商不成的; 如果数额较大,当事人可以走法律程序,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决被告还钱,并且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对方的财产来抵扣债务。
2021.03.20 142 -
朋友借我钱不还,怎么办
可以通过诉讼让对方偿还。“借钱不还”型诈骗,即借贷式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从而骗取
2020.08.17 378 -
朋友借我钱不还怎么办
朋友借钱不还该首先可以与之协商,商量延期还款或者分期还款,合理催告,如仍不还款,可以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有权: 1、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 2、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 3、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 4
2023.11.25 1,068
-
微信朋友欠我钱没还还欠了我钱怎么办
解决欠款纠纷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协商、调解、和诉讼等,诉讼只是其中方式之一,在此想重点提示一下对“诉讼”的正确认识:对债权人来说,如果协商调解无法索要欠款,就会想到起诉,但对于此类纠纷,不要单纯的认为
2022-09-12 15,340 -
朋友借我钱但是他没借条怎么办
,关于别人欠钱不还可以报警吗这个问题首先要确认以下几点:1、有无欠条在手,这就是证据,找到有关证明人,准备法院传票,传到他家里去。2、走法律途径,起诉他,别让欠条过了有效期。起诉他以后法院会找他。3、
2022-05-08 15,340 -
借钱给朋友, 但是朋友不是我怎么办
如朋友是成年人的,只能起诉要求其本人偿还。一、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当事人是公民的,应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当事人是单位的,应写明
2022-03-22 15,340 -
朋友借钱没办法还我我要怎么写借条
需要写明借款人、号、家庭住址、借款数额、借款用途、借款时间、借款利息、还款时间。签名、按指印。
2022-08-18 15,340
-
01:22
朋友借钱不还没有借条怎么办在我们国家的具体法律规定而言,当事人双方的借贷关系没有借条的时候,债权人可以举证,证明债权人确实借钱给了债务人,例如是线上转账的话,是有相应的流水,这个是可以作为证据的,如果有第三人在场的话,也可以作为证人,出庭作证。但是如果债权人没有任何
1,583 2022.04.17 -
01:04
朋友借钱没有欠条不还怎么办朋友借钱没有欠条不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适格的原告,即原告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
2,662 2022.04.17 -
01:03
朋友借钱后一直没钱还怎么办朋友借钱后一直以各种理由拖延还款,甚至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拒绝还款的情况,可以告知其应当按时还款,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如果该朋友仍然不还款的,债权人可以收集好相关的证据向法院起诉,申请支付令。债权人应当及时向人民法院起诉,避免超过诉讼时效。如果
1,679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