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些可以认定为贷款诈骗的行为?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哪些借款行为可以被认定为诈骗呢?一是借款人在借款前有无实际偿还能力。 借款人借款前的实际财务状况是判断其是否具有诈骗故意的基础事实,因此在借贷型诈骗案件中,对借款人有无实际偿还能力的证据审查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方调取借款人的存款、股票、投资股份、固定资产(房产、汽车)等方面的证据,证实其在诈骗前是否已经失去了偿还能力。 二是借款人所借款项的实际用途。 借款人所借款项的实际用途也是查明借款人是否具有诈骗故意的重要方面,通常借款人都会辩解称将款项用于正常经营、投资等,必须结合在案证据进行审查,同时这也是案件取证的重点和难点,许多案件无法定性为诈骗,究其原因就是未查清款项的实际用途。因此必须针对借款人对于所借款项的去向予以查明,查明借款人的辩解是否真实。 三是借款人借款后的实际表现。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贷款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诈骗手段,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但是,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一)签订买卖合同,骗取现金或实物。 (二)以真面目签订的合同。 (三)伪造身份签订虚假合同,骗取他人预付款或定金。 (四)以联合经商、投资、协作等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进行诈骗。
-
哪些行为可以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以下行为可以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1、利用盗窃、伪造或骗取的空白合同和介绍信与他人签订合同; 2、用已作废、失效的合同书、介绍信,冒充有效的合同书、介绍信与他人签订合同; 3、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2020.02.06 121 -
哪些行为认定为诈骗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大量公私财产的行为,认定为诈骗罪。 1、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 2、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 3、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 4、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
2020.01.06 240 -
可以认定为合同诈骗罪的行为有哪些
可以认定为合同诈骗罪的行为有: 1、签订买卖合同,骗取现金或实物; 2、以真面目签订的合同; 3、伪造身份签订虚假合同,骗取他人预付款或定金; 4、以虚假经营、投资、合作的名义,与他人签订经营、合作、合作。 构成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较大的,处
2022.04.14 249
-
哪些借款行为可以被认定为诈骗?
哪些借款行为可以被认定为诈骗呢?一是借款人在借款前有无实际偿还能力。 借款人借款前的实际财务状况是判断其是否具有诈骗故意的基础事实,因此在借贷型诈骗案件中,对借款人有无实际偿还能力的证据审查是非常重要
2022-03-21 15,340 -
哪些借款行为可以被认定为诈骗啊?
哪些借款行为可以被认定为诈骗呢?一是借款人在借款前有无实际偿还能力。 借款人借款前的实际财务状况是判断其是否具有诈骗故意的基础事实,因此在借贷型诈骗案件中,对借款人有无实际偿还能力的证据审查是非常重要
2022-03-29 15,340 -
有哪些借款行为可以被认定为诈骗
哪些借款行为可以被认定为诈骗呢?一是借款人在借款前有无实际偿还能力。 借款人借款前的实际财务状况是判断其是否具有诈骗故意的基础事实,因此在借贷型诈骗案件中,对借款人有无实际偿还能力的证据审查是非常重要
2022-04-02 15,340 -
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可以认定为贷款诈骗罪吗?
贷款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诈骗手段,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的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构成,但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2021-10-19 15,340
-
01:05
哪些行为可认定为重婚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重婚是指有配偶还重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除此之外,在实践中,有配偶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也构成重婚。也就是说,符合以上两种情形之一的,涉嫌重婚罪。具体来看,重婚罪的构成要件有以下三个:1、客体:重婚罪侵犯
1,489 2022.04.17 -
01:26
认定为诈骗罪的四个特征
认定诈骗罪的四个特征有: 1、诈骗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他人财物所有权,该罪的侵犯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财物,不含行为人骗取其他非法的利益; 2、诈骗罪在客观上,主要表现为行为人采用捏造事实或掩盖事实真相的方式,骗取金额较大的他人财物
2,544 2022.04.17 -
01:27
消费欺诈行为的法律认定
消费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过程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工商总局《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可以从3个方面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消费欺诈:
3,23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