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子女投靠父母有什么手续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以山西省为例,根据《山西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第六十八条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申请投靠迁移:(一)父母投靠其成年子女的,不受年龄限制;(二)未婚子女、离异子女投靠父母的;(三)夫妻投靠的,不受婚龄限制。第六十九条公民申请投靠迁移,应当提交以下材料:(一)投靠人和被投靠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二)被投靠人的房屋产权证或宅基地使用权证;(三)家庭成员身份及相互关系证明;(四)夫妻投靠的需提供结婚证,未婚子女投靠父母的需提供未婚证明,离异子女投靠父母的需提供离婚证或者法院判决书。(五)农村地区的投靠迁移需提供乡级人民政府和村委会出具的同意接收证明。因此,可根据以上规定,申请办理子女投靠父母迁移户口。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携带好资料到拟落户地公安派出所、人口服务大厅(市内六区)进行办理。材料:到场填写户口迁移申请书;申请人居民户口簿;申请人父母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结婚证;出生医学证明;房屋产权证明;房主、户主同意落户声明;能够证实房主与落户人亲属关系的证明材料(能够系统查询的免予提交)。
F6179 父母投靠子女落户需要以下的手续: 1、离退休证原件及复印件。 2、投靠人户口所在地出具身边无子女照顾证明。 3、个人落户申请。 4、投靠人原籍出具户籍证明。 5、被投靠人单位证明或办事处证明。 6、被投靠人身份证复印件。
-
子女户口投靠父母
1.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的,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注:如属政策外生育的,以父母亲接受政策外生育处理已满5年为前提)。 2.成年子女照顾父(母)亲,以父(母)亲有自己的产权房屋(包括产权单位出具证明同意分配或安排居住的房屋)和身边无子女以及共同生
2020.04.13 1,268 -
父母投靠子女条件
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子女投靠父母的,子女年龄不超过法定婚龄且未婚又无正式工作。投靠人系在职干部、职工的,按工作调动办理户口迁移。申请迁入地派出所受理并核实相关材料,报分、县(市)局核准并签发《户口准迁证
2020.04.30 614 -
父母户口投靠子女
1、投靠人女性满55岁,男性60岁。 2、投靠人户口所在地出具身边无子女照顾证明。 3、个人落户申请。 4、投靠人原籍出具户籍证明。 5、被投靠人单位证明或办事处证明。 6、被投靠人身份证复印件。 7、离退休证原件及复印件。
2020.07.12 793
-
离婚子女投靠父母要什么手续
以山西省为例,根据《山西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第六十八条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申请投靠迁移:(一)父母投靠其成年子女的,不受年龄限制;(二)未婚子女、离异子女投靠父母的;(三)夫妻投靠的,不
2022-03-24 15,340 -
离婚父母投靠子女需要什么手续
以山西省为例,根据《山西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第六十八条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申请投靠迁移:(一)父母投靠其成年子女的,不受年龄限制;(二)未婚子女、离异子女投靠父母的;(三)夫妻投靠的,不
2022-03-24 15,340 -
离婚后子女投靠父母,需要什么手续
以山西省为例,根据《山西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第六十八条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申请投靠迁移:(一)父母投靠其成年子女的,不受年龄限制;(二)未婚子女、离异子女投靠父母的;(三)夫妻投靠的,不
2022-03-24 15,340 -
离婚后父母投靠子女需要什么手续
以山西省为例,根据《山西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第六十八条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申请投靠迁移:(一)父母投靠其成年子女的,不受年龄限制;(二)未婚子女、离异子女投靠父母的;(三)夫妻投靠的,不
2022-03-24 15,340
-
01:09
父母离婚子女会怎么判父母离婚,子女抚养权归属问题的处理规定如下:(1)如果孩子还没有都还没有满两周岁,那么一般抚养权都是归女方所有的.除非是女方有重大疾病,传染病,那么抚养权会归男方所有;(2)孩子年满2周岁,法院会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
811 2022.04.17 -
01:21
成年子女父母离婚怎么判父母离婚,并不涉及成年子女的抚养权归属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068条的规定,父母双方对未成年的子女承担教育、保护以及抚养的义务。因此,子女成年之后,法律推定成年子女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成年子女的父母就不需要再继续承担这一项
3,010 2022.04.17 -
00:42
父母离婚子女监护人是谁父母离婚后,孩子的监护人依然是其父母。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即使父母离婚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会因为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2,114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