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对方拖欠工资,法院判决后对方归还,但对方却迟迟不执行。给法院打电话也没有人管,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合同法》第30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劳动合同法》第38条: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91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其支付赔偿金:(1)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2)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3)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4)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可以看出,无故拖欠职工工资,资方要支付拖欠工资、补偿金(25%拖欠工资额),必要时还要支付赔偿金(但要以造成实际损害为前提)。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申请强制执行要向法院交纳一定的费用。判决书下来了如果对方确实没有财产执行的话,法院会判中止执行。等可以执行时再执行。一般这个的追溯期限是2年。
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如果确实没有什么财产,法院也没办法执行。能发现他的财产线索,可以提供给法院执行法官;如果发现他恶意转移财产的证据,也可以向法院要求移送公安机关追究他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的刑事责任。
-
法院起诉后对方迟迟不还钱怎么办
法院判对方环球,对方迟迟不还的话,债权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
2020.10.29 257 -
法院判决后对方欠钱没给有问题么?
法院判决后对方给钱是有期限的,当事人在一审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没有上诉的,法院判决生效,当事人应当按照判决上规定的履行期限履行还款义务。
2020.04.20 151 -
法院判决后对方不执行怎么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对方拒绝履行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2020.11.23 382
-
法院判决后对方给钱迟迟不给怎么办
根据法院的判决书,申请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十一章执行措施 第二百四十一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
2022-03-18 15,340 -
离婚法院判决后,对方迟迟不给钱怎么办?
你好!如果对方在判决生效后不支付判决书对应的金额,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作出判决后,双方必须履行法院的判决。如果对方拒绝履行,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从你判决书规定的履行期的最后一天起计算;如果
2021-11-21 15,340 -
人民法院决定不立案, 对方迟迟不开庭怎么办?
刑事案件不服一审判决上诉的,对于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将上诉状连同案卷、证据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同时将上诉状副本送交同级人民
2021-11-25 15,340 -
法院判决后对方不执行,怎么办
你应当向法院申请执行。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法院对你与被告之间的纠纷作出的判决是生效法律文书,具有强制执行的
2022-03-29 15,340
-
00:56
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对方没钱怎么办
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时,如果被执行人没钱的,法院会裁定中止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可知,中止执行并不等于终结执行,在中止执行后,如果申请执行人发现被执行人有财产的,可以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法院也可以依职权恢复执行
4,533 2022.04.17 -
01:16
终审判决后对方不执行怎么办
终审判决后对方不执行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可以分为五类情况,具体如下:1、海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裁判文书的期限是180天,申请执行的期限从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期间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没有规定履行期限的,从该
2,118 2022.05.11 -
01:07
对方拖欠工程款不给怎么办
对方拖欠工程款,承包人最好先与发包人协商解决。如果实在无法协商解决的,还有下列两种解决方式,第一种是承包人可以到当地的建设局或者信访局寻求帮助,第二种是承包人可以采取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请求发包人支付工程款。当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1,358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