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期内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具体程序是怎样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试用期内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 法律虽赋予了用人单位依法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但也需遵循相关的程序规定,不得随意为之。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遵守如下程序规定: 1、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这里的“说明理由”,法律并未规定一定得采取书面形式,但从举证角度出发,建议采用书面形式,并且要求劳动者签收。 2、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也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3、用人单位需制作《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送达给劳动者,同时向劳动者出具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用人单位可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具体情形包括: 1、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3、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等。
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具体内容: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等。
-
试用期内最终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是怎样的
试用期劳动合同的解除程序: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也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需制作《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送达给劳动者,同时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
2020.05.15 405 -
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
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 1、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2、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 3、严重失职,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 4、同时与别的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且拒不改正的。 5、存在《劳动合同法》第40条的情形之一。 6、单位需要裁员。
2020.09.09 122 -
试用期自动解除合同的具体流程是怎样的
试用期合同自动解除的情形有: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
2020.09.13 132
-
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具体程序是怎样的
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需要提前三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仅限于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严重
2022-11-04 15,340 -
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具体程序是什么?
试用期内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 法律虽赋予了用人单位依法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但也需遵循相关的程序规定,不得随意为之。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遵守如下程序规定: 1、用人单位在
2022-04-09 15,340 -
试用期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是怎样的
⒈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这里的“说明理由”,法律并未规定一定得采取书面形式,但从举证角度出发,建议采用书面形式,并且要求劳动者签收。 ⒉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
2022-06-26 15,340 -
汕头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具体程序是怎样的
汕头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具体程序如下: 1.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其中由甲方提出解除本合同的,应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⑴乙方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
2022-06-30 15,340
-
00:59
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程序是怎样的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程序为: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 2、用人单位应制作书面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并送达给劳动者,合同中应当载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1,420 2023.01.04 -
01:19
怎样写解除劳动合同
写解除劳动合同的内容如下: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基本信息; 2、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的时间、部门和工资等; 3、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 4、工会的意见; 5、何时向劳动管理部门报告; 6、支付的经济补偿金的数额; 7、通知的时间;
1,230 2023.01.04 -
01:13
公司解散程序怎样
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公司的解散程序为: 1、由公司债权人提出破产清算申请。债务人可以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申请;或者股东会决议解散时,应当在15天内成立由全体股东组成的清算组。 2、政府有关部门对申请进行受理,其中,公用企业和国计民
1,74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