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签劳动合同自动离职以后有什么影响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自动离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劳动者的合法工资,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主张未签劳动合同第二个月起的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 1,劳动者工作内容的证据,如电子文本,资料,公司相关的其他资料; 2,劳动者工作的相关标识,如工作信签,员工牌,员工服装等与公司相关的任何证明; 3,公司给劳动者的制度依据,最好是盖章或印刷整套、册的资料,比如员工手册、财务制度,员工名册等等; 4,公司正式员工或领导与劳动者交流的资料,比如工作安排、书面通知、电子邮件的通知等等; 5,劳动者可以尝试与公司主管领导对话,然后录音,并将领导的名字在录音材料里面体现,否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很难确认录音材料的真实性; 6,劳动者可以通过人证,其他离开公司的员工的证言,证明劳动者在公司上班。 7,其他能与公司有关的材料(工作署名的文件),均可作为证据使用。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未签订劳动合同自动离职有工资。未签劳动合同不上班是不可以算自动离职的。并且在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自动离职了,单位也是需要支付其相应的工资报酬,不得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
-
续签劳动合同影响离职吗
续签劳动合同不会影响离职。劳动者在享有解除劳动合同自主权的同时,也应当遵守解除合同预告期,需要提前一个月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关系。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
2021.12.12 710 -
没签劳动合同自动离职后果是什么
公司没有签劳动合同员工自动离职是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因为公司在建立劳动关系后拒绝跟员工签劳动合同的行为,已经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离职时不需要提前告知公司,如果建立劳动关系的时间满一个月未满一年,离职后还能要求公司付赔偿金。
2022.06.11 836 -
续签劳动合同影响离职吗
续签劳动合同不会影响离职。劳动者在享有解除劳动合同自主权的同时,也应当遵守解除合同预告期,需要提前一个月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关系。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
2020.10.19 113
-
没有签劳动合同自动离职后会有什么影响吗, 没有劳动合同, 怎么处理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自动离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劳动者的合法工资,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主张未签劳动合同第二个月起的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 1,劳动者工作内容的证据,如电子文本,
2022-03-18 15,340 -
没签劳动合同旷工自动离职会有什么影响, 没签劳动合同的后果是什么
没签劳动合同的,可以主张双倍工资和辞职时的补偿金。但是旷工的话公司也可以对劳动者进行处罚,擅自离职也需要赔偿用人单位的实际损失。《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
2022-02-13 15,340 -
没有签劳动合同离职有什么影响?
没有合同,未签署劳动合同离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这种情况下,不管是那一方想解除合同,都不需要提前30天通知对方,可以随时解除。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
2022-08-17 15,340 -
爸妈没签劳动合同离职后有什么影响
1,没签劳动合同,并有权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 2,解除劳动关系,你爸只需提前30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即可,并不需要单位批准; 3,你爸有权要求单位补缴社会保险; 4,你爸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平时
2022-02-03 15,340
-
00:52
没有签劳动合同主动辞职有赔偿吗
劳动合同没签辞职是有赔偿的。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赔偿,与解除劳动关系原因没有任何联系。无论什么原因劳动者和单位的劳动关系终止,都可以主张双倍工资。如果劳动者主动提出离职的,那么不会获得任何补偿金。如果单位由于劳动者未上班,以旷工名义解除劳
6,159 2022.04.17 -
00:58
入职两个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入职两个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单位要从用工满1个月的第二天,到满一年的前一天,向劳动者支付两倍的工资。用人单位需要从用工那天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没有跟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那么需要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并且需要跟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
6,166 2022.05.11 -
01:28
公司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什么后果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公司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什么后果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的规定,劳动者在公司上班期间,公司如果没有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则公司自用工当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没有和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的,公司应该向劳动者支付
3,48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