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有权向法院提出起诉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果债务人借债不还的,当事人协商无效的,债权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债务人偿还债务。所以,员工借公司的钱不还的,公司在协商无效的情形下,公司有权通过诉讼方式要求员工还钱,但是否提起诉讼,由公司自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定。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股东以知情权、利润分配请求权等权益受到损害,或者公司亏损、财产不足以偿还全部债务,以及公司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未进行清算等为由,提起解散公司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公司重整必须向法院提出申请。重整是指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即对该企业进行重新整顿、调整。
-
如何向法院提出离婚起诉?
向法院起诉离婚都需要经过下列流程和手续: 第一、确认具体的管辖法院。一般按照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即原告须在被告户口所在地法院起诉,如果被告经常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不一致的,则在经常居住地法院起诉。 第二、准备诉讼材料。主要包括诉状、身份证、结婚
2022.11.07 105 -
检察院如何向法院提起公诉
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流程是: 1、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2、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如果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的,应当提出量刑建议,并随案移送认罪认罚具结书等材料。
2020.07.15 223 -
如何提出离婚要向法院起诉
离婚要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诉讼离婚。 1.离婚诉讼一般应向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但下列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1)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
2021.02.21 151
-
单方提出离婚向法院起诉有用吗?
可以的。单方,起诉一方直接向法院递交,予以立案后,15日内通知审理时间,法院审理单方起诉离婚案件时,先经过司法调解,调解不成才会判决。男方实施家暴,女方可向法院陈述或以证据为证。
2022-08-24 15,340 -
起诉离婚,怎样向法院提出离婚官司起诉
【1】不再法院进行的婚姻家庭调解案件无果后,可以马上去法院起诉。 【2】去法院起诉,要写好起诉状,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诉讼理由。 要写好被告姓名,及其被告的地址,电话。 【3】一般去被告所在辖区法院起诉
2022-04-04 15,340 -
专利侵权法院,我要向哪个法院提出起诉
1、依被告住所地确定管辖法院。 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具有专利案件管辖权的,由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没有管辖权的,由被告住所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级人民
2021-10-14 15,340 -
股东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解散公司吗
股东可以提起解散公司诉讼,但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才可以: (1)公司持续两年以上无法召开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 (2)股东表决时无达到法定或公司章程规定的比例,持续两年以上不能做出
2023-02-26 15,340
-
01:54
公租房纠纷可以向法院起诉吗
公租房纠纷向法院起诉具体如下: 1、公租房纠纷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公租房公共租赁住房不是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公租房纠纷不管与他人承租权还是与国家认定产生纠纷的都是可以向法
981 2023.01.14 -
00:57
债权债务纠纷向哪个法院起诉
对于一般债权债务纠纷的管辖法院,如果双方有约定的,从约定,无约定的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
1,524 2022.04.17 -
01:16
公司股东可以提出公司清算诉讼吗
公司股东可以向法院提起公司清算申请。公司出现法定或者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后,不依法成立清算组,或者成立清算组后拖延清算、违法清算,则公司的债权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清算。债权人没有申请清算的,则股东可以向法院申请清算。 股东在向法院申请清算时,应
1,033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