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劳动合同后必须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签署劳动合同后必须依法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 依据《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四条对不办理社保登记的用人单位,社保机构有权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六条对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单位不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或者不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设立手续的,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单位逾期不缴或者少缴住房公积金的,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责令限期缴存;逾期仍不缴存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签订劳动合同必须交五险一金。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单位一定要给劳动者交五险一金;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就应该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无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都应该缴纳社会保险。 如果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入职第2个月的双倍工资。
-
签订劳动合同必须缴纳五险一金吗
签订劳动合同必须交五险一金。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中的五险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合同是不能约定排除的,属于无效条款。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书面委托的代理人代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
2022.06.08 933 -
没签订劳动合同,员工要买五险一金吗?
劳动合同不交五险一金的约定是不可以的。公司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可以依法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补缴和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
2020.08.28 458 -
签劳动合同必须交五险一金吗
签订了合同后,单位应该及时给劳动者申请缴纳社保的手续。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单位与劳动者申立劳动合同后,要替劳动者支付社保。社保中的五险是用人单位的义务工作,合同是不能约定排除的,是必带项目
2022.04.12 1,700
-
签订劳动合同必须交五险一金吗?
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应当为员工交纳社会保险,即五险,但是一金(住房公积金)是否交纳,需要具体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 《社会保险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
2023-03-08 15,340 -
签订劳动合同必须交五险一金吗
只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并且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劳动的,用人单位就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保,如果用人单位不为其缴纳社保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社保部门进行投诉举报,要求用人单位为其补缴社保。
2022-03-14 15,340 -
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必须要缴纳五险一金吗?
是的,必须要缴纳,规定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2022-10-05 15,340 -
签订劳动合同必须缴纳五险一金吗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后,就应该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无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都应该缴纳社会保险,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
2021-07-16 15,340
-
01:06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必须赔偿吗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不是必须赔偿。在以下情形下,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就不是必须赔偿: 如果是因为单位的原因不签,那么给单位一个缓冲期,一个月内单位不签的话,对单位是没有惩罚,但是在一个月内,如果是单位要求职工签,劳动者不签的话,那么单位
3,491 2022.04.17 -
00:56
私企必须交五险一金吗
私企必须交五险,一金不属于强行要求缴纳的范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
4,075 2022.05.11 -
00:56
五险一金必须强制缴纳吗
五险一金必须强制缴纳。五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的,一金是《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
5,70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