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对方拖着不给衣服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离婚不需要强制执行,只有离婚后的财产或补偿,若支付方抵赖,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在强制执行过程中,”衣服、家具、炊具、餐具及其他家庭生活必需的物品”不在强制执行范围之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 第五条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下列的财产不得查封、扣押、冻结: (一)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衣服、家具、炊具、餐具及其他家庭生活必需的物品; (二)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费用。当地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必需的生活费用依照该标准确定; 第七条对于超过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房屋和生活用品,人民法院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在保障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最低生活标准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和普通生活必需品后,可予以执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双方均愿意离婚,对夫妻共同财产、子女抚养协商一致的,可以到婚姻登记处办理协议离婚。协商不成的,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另一方只能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婚姻关系。
离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去民政局协议离婚,另一种是去法院诉讼离婚。其中去民政局协议离婚只适用于双方已经就一切事宜达成共识,而选择离婚的情况,去法院诉讼离婚则适用于一方不同意离婚或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有争议的情况。一方不同意能离婚,离婚方式采用诉讼离婚的形式,即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
对方不离婚拖着怎么办
离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去民政局协议离婚,另一种是去法院诉讼离婚。其中去民政局协议离婚只适用于双方已经就一切事宜达成共识,而选择离婚的情况,去法院诉讼离婚则适用于一方不同意离婚或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有争议的情况。一方不同意能离婚,离婚方式采用
2021.02.07 106 -
对方不离婚拖着怎么办
对方不离婚拖着,可以先进行协商,协商后无法达成一致再通过诉讼的方式离婚。 诉讼离婚程序如下: 1、到人民法院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 一般是到立案大厅,由立案大厅进行审查,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给予立案。如果双方不在同地居住的,则按“原告就被告”
2023.01.09 480 -
对方拖着不离婚怎么办
对方拖着不离婚,另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有下列情形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1、重婚或配偶与别人同居; 2、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3、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4、因感情不和而分居满两年的; 5、其他导致夫妻关系破裂的情
2022.07.02 152
-
离婚对方不给衣服怎么办
离婚不需要强制执行,只有离婚后的财产或补偿,若支付方抵赖,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在强制执行过程中,”衣服、家具、炊具、餐具及其他家庭生活必需的物品”不在强制执行范围之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
2022-04-03 15,340 -
离婚了对方不给衣服怎么办
离婚不需要强制执行,只有离婚后的财产或补偿,若支付方抵赖,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在强制执行过程中,”衣服、家具、炊具、餐具及其他家庭生活必需的物品”不在强制执行范围之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
2022-04-10 15,340 -
离婚后对方不给衣服怎么办
离婚不需要强制执行,只有离婚后的财产或补偿,若支付方抵赖,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在强制执行过程中,”衣服、家具、炊具、餐具及其他家庭生活必需的物品”不在强制执行范围之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
2022-03-29 15,340 -
对方拖着不离婚怎么办?
一般离婚有两种途径:一,双方均愿意离婚,对夫妻共同财产、协商一致的,可以到婚姻登记处办理协议,二、协商不成的,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另一方只能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婚姻关系,其中,需要准备民事起诉书
2022-08-18 15,340
-
00:52
对方拖着不离婚怎么办
对方拖着不离婚,可以选择诉讼离婚。 1、一般是到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如果被告住所地和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那么就到经常居住地法院起诉; 2、起诉的时候需要准备起诉状,身份证复印件,结婚证,孩子的身份证明,财产证明等材料; 3、法院会对双方进行
504 2023.01.04 -
01:07
一方拖着不离婚怎么办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一方拖着不离婚,法院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判决离婚。如一方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的,法院会予以支持。有以下行为法院也会斟酌判决离婚:有重婚的行为或者与他人有同居的行为;一方对家庭成员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一
2,601 2022.04.17 -
01:07
对方拖欠工程款不给怎么办
对方拖欠工程款,承包人最好先与发包人协商解决。如果实在无法协商解决的,还有下列两种解决方式,第一种是承包人可以到当地的建设局或者信访局寻求帮助,第二种是承包人可以采取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请求发包人支付工程款。当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1,339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