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工资六年快两年了还能去劳动局仲裁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劳动者有欠条,但是拖欠工资快两年已经过了劳动仲裁时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一般是不会受理,劳动者有欠条,劳动者应当依法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用人单位拖欠2年的工资,离职一年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超过1年无法申请劳动仲裁。如果有欠条的话,离职1年多不到2年的,可以直接法院起诉要求支付欠条内的工资。
可以。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六十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
-
拖欠半年工资还能去劳动局投诉吗
拖欠半年工资还能去劳动局投诉,也可以通过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请求支付令等方式维权。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2020.10.31 129 -
拖欠几年工资才能劳动仲裁
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超过1个支付周期或者用人单位明确拒绝支付工资的,劳动者就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2020.02.27 129 -
用人单位拖欠工资达两年,劳动仲裁还管吗
要看劳动者是否在职,我国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拖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劳动者要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
2020.03.13 305
-
拖欠工资快两年了劳动仲裁还受理吗
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劳动者有欠条,但是拖欠工资快两年已经过了劳动仲裁时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一般是不会受理,劳动者有欠条,劳动者应当依法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2022-02-12 15,340 -
欠工资两年了,还能劳动仲裁吗
用人单位拖欠2年的工资,离职一年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超过1年无法申请劳动仲裁。如果有欠条的话,离职1年多不到2年的,可以直接法院起诉要求支付欠条内的工资。
2021-12-15 15,340 -
拖欠工资快2年了, 劳动仲裁还受理吗
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将近2年了,劳动者是不能申请劳动仲裁的,已经过了仲裁的时效的。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劳动者有欠条,但是拖欠工资快两年已经过了劳动仲裁时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一般是不会受理,劳
2022-03-11 15,340 -
拖欠工资四年了劳动仲裁还能赢吗
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四年,已经过了劳动仲裁时效,劳动者不能主张合法权益。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者只能和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2022-02-26 15,340
-
00:51
拖欠工资两年了怎么办
员工被拖欠工资两年,如果实在无法协商解决的,可以提起诉讼或者仲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当公司拖欠员工工资时,员工最好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当实在无法协商解决的,也可以选择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相
3,962 2022.04.17 -
00:54
劳动局不管拖欠工资怎么办
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应当按照民事纠纷解决,因此劳动局可能不管,此时劳动者可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工资是劳动给付的对价,是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的基本义务。用人单位拖欠或拒发工资,
4,526 2022.04.17 -
01:05
劳动局公司拖欠工资怎么办
我国为维护劳动者其合法权益而提供的多种司法救济措施。单位拖欠工资,可以到当地劳动局劳动监察投诉。也可以到当地劳动局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还可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者直接去法院提起劳动诉讼,追讨工资报酬。对该项制度的规定,有利于为劳动者提供多
1,166 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