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认定书给我但对方要我赔偿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先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责任人赔偿 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如果对方拒绝赔偿,首先你可以到交通部门,让交警出面为你们主持调解,若对方还是拒绝调解,你可以拿上事故责任认定书、治疗所花费的所有发票单据去法院起诉,对方有保险的,可以连保险公司一起作为共同被告起诉。若是在治疗过程中没钱救治,可以先起诉申请先予执行或者申请交通事故救助基金。
-
交通事故次责对方要咋样赔偿我
对于被判处拘役同时符合特定条件的是可以宣告缓刑的。 1、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法定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 2、对其中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2020.04.15 80 -
交通事故认定书对方全责但没赔偿如何处理
交通事故认定书对方全责但对方不赔偿的,可以起诉对方及对方的保险公司的。 我国法律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
2021.02.10 264 -
交通事故认定书对方全责但没赔偿怎么处理
交通事故认定书对方全责但对方不赔偿的,可以起诉对方及对方的保险公司的。 我国法律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
2021.02.18 154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已经赔偿了, 但对方还要起诉我
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用、后期医疗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营养费、护理费、交通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精神赔偿金等。但具体需要根据合法鉴定详细确定和计算。 后期赔偿具体按鉴定结论详细计算,建
2022-03-17 15,340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出来后, 对方要求赔偿, 我需要把钱交给对方吗?
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如何认定责任的呢? 一般如果不涉及交通肇事罪的话是不需要坐牢的,如果按照您的说法不存在任何违章行为,那就不会构成交通肇事罪。 关于赔偿这一块,超过交强险赔偿金额的部分,是按照交通事故认
2022-01-08 15,340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出来后对方要求赔偿我的损失我需要给他赔偿吗?
对方要不要赔偿你,取决于交警部门出具的事故认定书中是否将他列为责任主体,以及是否承担一定责任比例(例外:机动车肇事方无责也可能会承担10%以内的赔偿责任)综合判断,要不要赔偿以责任认定书里的内容为准。
2022-03-22 15,340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出来后,对方要求赔偿我的损失我需要给他赔偿吗
对方要不要赔偿你,取决于交警部门出具的事故认定书中是否将他列为责任主体,以及是否承担一定责任比例(例外:机动车肇事方无责也可能会承担10%以内的赔偿责任)综合判断,要不要赔偿以责任认定书里的内容为准。
2022-01-27 15,340
-
01:08
交通事故认定书下来对方不赔钱怎么办交通事故认定书下来对方不赔钱的,有以下的三种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1、由交警部门调解,交通事故对方拒绝赔偿时,可以先经过公安机关的调解; 2、起诉,经过调节后,仍然没有达成协议,或者对方拒绝履行已经生效的调解书的,事故当事人可以提起诉讼;
3,602 2022.05.11 -
00:54
交通事故对方全责但是不赔偿怎么办交通事故对方全责,但是不赔偿,受害方可以向法院起诉。在起诉的时候,可以将肇事方和车辆的保险公司一起列为共同被告。保险公司在其承保的范围内进行赔偿,不足的由肇事方进行赔偿。在法院判决后,若对方拒不履行赔偿义务的,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满足以
20,933 2022.05.11 -
01:12
交通事故我全责对方死亡判几年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并且对该起交通事故负有全责,此种情况下,行为人就触犯了交通肇事罪,一般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是,具体会被处何种刑罚以及多少刑期,还是需要结合具体的犯罪情节严重程度来判断。 《刑法》第一百
1,027 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