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拖欠工程款不给工资会怎么样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与欠款人进行协商 在工程欠款中,欠款人一般都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无论是发包人欠款,还是转包人、违法分包人欠款,他们都有各种理由不支付工程欠款,但这些都不是拒不支付工程欠款的根本理由。被欠款人为尽快能够拿到工程欠款,往往会做出较大的让步,只要不亏本甚至少亏本的情况下,都可以达成协议,但即便这样,欠款人也不一定会领情,多数情况下,欠款人希望达到的目的是能不给就不给、能拖就拖。因此,实践中,协商解决有时无法起到作用。 2、找追债公司帮助 在欠款人拒不支付工程欠款的情况下,部分被欠款人选择请求追债公司的帮助,来协助要回工程欠款。在实践中,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因为本身追债公司的合法性就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定,追债公司一直游离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在追债公司本身存在合法性问题的前提下,其从事的追债行为,很难保证其完全合法。 3、法律途径 所谓法律途径,无非是指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等待法院判决之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从规避法律风险的角度而言,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追讨欠款,是工程欠款追讨的最佳方式。即便在诉讼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由法官作为中间人,做欠款人的工作,同时被欠款人也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在这种情况下,欠款双方很容易达成和解,然后签署和解协议。在一方不履行和解协议时,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该协议即可。
如果施工方无故一直拖欠工程款的话,可以按照合同向法院起诉施工方。但是,向法院起诉耗时耗力,如果施工方以及当事人能够和平协商解决的话可以采取私了的办法。一般情况下,拖欠工程款涉及到大量人的自身权益,如果承包当不履行合同义务。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
拖欠工程款不给怎样办
拖欠工程款不给的处理办法。拖欠工程款不给属于违法行为。具体处理办法如下:1、支付工程款一方拖欠工程款不给的,被拖欠一方可以通过与对方协商的方式处理;2、支付工程款一方拖欠工程款不给的,被拖欠一方可以通过向相关管理部门投诉的方式,要求相关管理
2022.04.13 866 -
如果拖欠农民工工资会怎样
1、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法院会要求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2、把企
2020.03.23 395 -
拖欠工程款不给该怎样办
拖欠工程款不给建议尽快准备证据起诉对方。要求支付拖欠工程款并承担违约责任,必要时可委托律师维权。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受理强制执行后,将依法查询债务人名下的财产、车辆、证券和存款。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件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将依法列
2022.03.22 200
-
如果拖欠工资不给该怎样办?
一、老板拖欠工资不给怎么办 建议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单位这种违法行为 二。
2023-06-21 15,340 -
如果拖欠工资不给要怎样办?
一、老板拖欠工资不给怎么办 建议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单位这种违法行为 二。
2023-06-18 15,340 -
拖欠工程款不给工资怎么办
若老板拖欠工程款,不给工资: 1,工程若没有结算,你们要及时发函件要求对方结算,若不结算,你们要保留好建筑工程合同及相关工程签证、会议纪要等能证明施工关系及工程量及工程价款及工程竣工的相关证据,及时起
2022-03-21 15,340 -
拖欠工程款不给工资怎么办?
若老板拖欠工程款,不给工资: 1,工程若没有结算,你们要及时发函件要求对方结算,若不结算,你们要保留好建筑工程合同及相关工程签证、会议纪要等能证明施工关系及工程量及工程价款及工程竣工的相关证据,及时起
2022-04-28 15,340
-
00:59
如果拖欠工资不给怎么办
劳动合同法里面有规定,用人单位要按照劳动合同来按时支付职工的工资,不可以长时间拖欠,或者是无故克扣工资。如果长时间不发工资的,用人单位需要跟职工说清楚理由。如果没有理由就拖欠工资的,可以到劳动局进行反映和投诉用人单位。反映之后还没有发工资的
1,886 2022.05.11 -
01:05
拖欠工程款不给怎么解决
拖欠工程款不给,解决途径如下: 1、和对方进行协商。协商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委托律师代为协商; 2、在协商不成的时候就要收集证据,保全证据; 3、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者提出诉讼; 4、如果债务是有保证人的,那么就
14,448 2022.10.07 -
01:07
对方拖欠工程款不给怎么办
对方拖欠工程款,承包人最好先与发包人协商解决。如果实在无法协商解决的,还有下列两种解决方式,第一种是承包人可以到当地的建设局或者信访局寻求帮助,第二种是承包人可以采取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请求发包人支付工程款。当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1,373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