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盗窃罪情节轻微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是最古老的侵犯财产犯罪根据《解释》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数额较大”的起点,但情节轻微,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作为犯罪处。1、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作案的⒉全部退赃、退赔的;⒊主动投案的⒋被胁迫参加盗窃活动,没有分赃或者获赃较少的;⒌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若人已经被刑事逮捕,家人与朋友们是不能见到他本人的,只用律师才能去看守所会见,你们最好能及时请律师去会见他,与他面谈,了解案情,提供法律帮助、确定是否具有从轻或者减轻情节,是否符合犯罪等,争取从轻处理、维护他的合法权益若要办理会见,要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以及委托人与嫌疑人的关系证明(户口本、结婚证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盗窃罪情节轻微的标准:盗窃数额在一千元以下属于盗窃罪情节轻微的情形。个盗窃数额在一千元以下的没有达到刑事立案标准,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的属于盗窃罪中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侵犯的对象,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一般是指动产而言,但不动产上之附着物,可与不动产分离的。
犯盗窃罪未遂;是从犯;有悔罪表现;社会危害性较小;盗窃数额小的都属于情节轻微。情节轻微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盗窃罪怎么认定为情节轻微
盗窃的数额比较少,行为人为初犯有悔罪表现的,认定为情节轻微。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于刑事处罚。盗窃罪情节轻微首先不能属于结果加重犯,然后根据犯罪目的和动机、犯罪人的一贯表现,比如犯罪中止,有立功、自首等情节,判断是否可以从轻
2020.03.17 278 -
盗窃情节轻微不予处罚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行为人认罪、悔罪,退赃、退赔,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必要时,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罚: (一)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二)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三)被害人谅解
2020.12.18 1,291 -
盗窃罪从轻量刑情节
盗窃罪的从轻量刑情节包含以下几点: (一)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认识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情况,予以从宽处罚。 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
2020.10.27 128
-
盗窃罪情节轻微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
2022-11-07 15,340 -
盗窃罪的情节轻微的认定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是最古老的侵犯财产犯罪根据《解释》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数额较大”的起点,但情节轻微,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
2022-03-23 15,340 -
盗窃罪情节轻微怎么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六条审理盗窃案件,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认定盗窃罪的情节: (二)盗窃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数额较大”的起点,但情节轻微,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2022-01-27 15,340 -
盗窃罪怎么认定情节轻微
犯盗窃罪未遂;是从犯;有悔罪表现;社会危害性较小;盗窃数额小的都属于情节轻微。情节轻微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023-03-02 15,340
-
01:04
盗窃罪的加重情节有哪些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盗窃罪,即以违反法律规定的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的数额已经达到较大或者盗窃次数在三次以上,到别人家里实施盗窃,携带斧头、菜刀等凶器实施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盗窃罪的加重情节具体包括以下: 教唆没有满十八周岁的未
2,860 2022.05.11 -
01:16
盗窃罪数额巨大怎么认
盗窃数额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属于盗窃数额巨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知,涉嫌盗窃罪判处的刑期长短,应根据犯罪情节的轻重,以及盗窃数额的大小来综合判断。盗窃罪的犯罪数额以一千元至三千元为起点,依法应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708 2022.04.15 -
01:06
诽谤罪情节严重判几年
诽谤罪是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
1,657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