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劳动合同期间公司有权拒绝我付双倍工资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按劳动合同法,从2008年1月1日起任何用人单位都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最长应支付11个月双倍工资。超过一年仍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则视为用人单位与员工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所以,你只要有证据表明你与公司建立了劳动关系,就可要求公司赔偿。 2、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必须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司不签定劳动合同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收集证明实际劳动关系的证据反馈到当地的劳动局或者劳动监察大队申请劳动仲裁,督促企业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并对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间主张双倍工资。
公司不肯给员工劳动合同,如果不能协商解决,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本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
拒绝续签劳动合同职工可否主张双倍工资
劳动合同到期后,单位继续用工应当与劳动者重新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如单位不能证明因劳动者的原因未续签劳动合同,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支付二倍工资。
2020.11.12 127 -
劳动合同未签须付双倍工资吗
如果劳动合同未签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的,应支付双倍工资。但双倍工资的赔偿最多不超过十一个月。如果还未超过一个月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只要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即可。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
2022.06.08 168 -
补签劳动合同需付双倍工资吗
1、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补签后单位是不需要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2、如果是因为用人单位原因,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补签后仍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超过一年以上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
2020.01.12 180
-
员工与公司签了劳动合同,单位有权拒绝劳动者双倍工资吗?
员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并不影响签订保密协议,只要员工和单位存在实际的劳动关系,那么单位是可以和员工签订保密协议的。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部分时间是可以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的,但是并不影响签订保密协议。 依据
2022-04-04 15,340 -
不签劳动合同告双倍工资公司拒绝支付要怎么办
公司不签定劳动合同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收集证明实际劳动关系的证据反馈到当地的劳动局或者劳动监察大队申请劳动仲裁,督促企业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并对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间主张双倍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十
2022-05-23 15,340 -
没签劳动合同能拒绝给双倍工资吗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自劳动者入职之日起一年内,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有权自入职之日起第二个月起,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如果超过一年,用人单位为以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
2022-10-15 15,340 -
劳动者拒签劳动合同要支付双倍工资吗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自入职起就开始建立劳动关系,自建立劳动合同关系起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该在一个月内签订劳动合同,未在一个月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该以双倍的工资进行补偿,如果劳动者拒绝签订劳动合同的
2023-05-06 15,340
-
00:50
未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支付几倍工资
未与劳动者签订合同的,应当支付两倍工资。用人单证招录劳动者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支付两倍工资的时间应当从用工的第二
3,010 2022.04.17 -
01:04
未签订合同 双倍工资计算
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具体如下: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计算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计算标准,按劳动者实际获得的月收入扣除加班工资、非常规性奖金、福利性、风险性等项目后的正常工作时间月工资
1,788 2022.04.17 -
01:09
劳动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有补偿吗
劳动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有补偿的;当用人单位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到期之后,如果用人单位不愿意与员工继续续签,则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的规定,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为:经济补偿按照员工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计算,其中工
44,60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