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透支的民事法律责任怎么认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持卡人恶意透支但不涉及到第三人时的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如下: 由持卡人自己交纳保证金而没有由他人提供担保并且持卡人只在银行超过规定的最高透支限额取现而并非在银行的特约商家进行超过最高透支限额的消费就属于此种情形,因为此时恶意透支的当事人只涉及两方,一方是银行,另一方是持卡人,并没有涉及到双方的第三方,即担保人或特约商家。在这种情形中,恶意透支行为之所以得逞除了持卡人的故意外,银行未及时发出止付令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对信用卡透支所造成的损失,应当按照信用卡协议和信用卡章程的规定,并按发卡银行与持卡人的过错大小,明确各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首先,应由持卡的恶意透支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数额巨大构成犯罪的,不仅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发卡银行还可以在刑事诉讼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也可以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承担全部透支额的返还责任,并赔偿损失。其次,根据民法的过错责任原则,发卡行在技术上完全有能力防止恶意透支行为发生却由于故意或者过失没有及时发出止付令是造成损失发生乃至扩大的重要原因时,在持卡的恶意透支人未归还前,由于发卡银行自身过错所造成的信用卡透支损失,应由发卡银行自行承担。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认定构成恶意透支的情形如下:超过规定限额透支,经催收不还,属于超限额的犯罪性恶意透支,超过限额透支的,发卡银行随时都可以催收;超过规定期限的透支,经催收不还的,此称为超期限的犯罪性恶意透支。
-
怎么认定构成恶意透支
认定构成恶意透支: 1、超过规定限额透支,经催收不还,属于超限额的犯罪性恶意透支。超过限额透支的,发卡银行随时都可以催收。 2、超过规定期限的透支,经催收不还的,此称为超期限的犯罪性恶意透支。
2020.06.28 190 -
如何认定恶意透支
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对于如何认定恶意透支,从客体方面,客观方面,主体方面,主观方面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客体: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既对国家的
2020.12.26 186 -
如何认定恶意透支
恶意透支的行为指的是持卡人超过规定的额度进行透支,且不归还。当事人恶意透支的行为主观上是故意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根据我国法律相关的规定,恶意透支的行为如果构成犯罪,信用卡诈骗罪,需要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一般处最高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
2022.04.12 2,137
-
恶意透支负什么法律责任
恶意透支是指信用卡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具体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要根据恶意透支的实际金额来分析: 1,恶意透支不满一万元的,不构成犯
2022-03-19 15,340 -
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法律责任
在刷卡透支消费后,一定要及时还清所欠款项,否则利息会随着时间越积越多,且多次逾期还款还会在银行留下不良信用记录。若恶意透支信用卡触犯刑法相关规定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
2021-01-11 15,340 -
信用卡恶意透支法律责任
持卡人恶意透支但不涉及到第三人时的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如下: 由持卡人自己交纳保证金而没有由他人提供担保并且持卡人只在银行超过规定的最高透支限额取现而并非在银行的特约商家进行超过最高透支限额的消费就属于
2022-04-13 15,340 -
信用卡恶意透支民事法律责任如何承担
持卡人恶意透支但不涉及到第三人时的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如下: 由持卡人自己交纳保证金而没有由他人提供担保并且持卡人只在银行超过规定的最高透支限额取现而并非在银行的特约商家进行超过最高透支限额的消费就属于
2022-04-12 15,340
-
01:17
恶意透支信用卡怎么判刑信用卡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恶意透支属于违约行为,需依照信用卡领用合同承担违约责任,但符合一定条件将成立犯罪。《刑法》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
1,801 2022.04.17 -
00:52
恶意投诉快递员有什么法律责任恶意投诉,已属于侵犯他人名誉的范畴了。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能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需要承
3,694 2022.04.17 -
01:16
交通事故责任怎么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主要看三点: 一是当事人是否有违章行为; 二是违章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三是当事人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的大小,通过以上三点来认定当事人应负交通事故责任的大小。 1、如果当事人在事故中负全部责任的,一般需
817 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