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损害赔偿起诉期从受伤害之日起算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计算。根据诉讼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一般不可以,但有新情况可能可以。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142条:裁定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的案件,原告再次起诉的,如果符合起诉条件,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144条:当事人撤诉或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后,当事人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2、原告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六个月内又起诉的,可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七)项的规定不予受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故意伤害民事赔偿标准是: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
可以起诉人身损害赔偿吗?
受害人可以起诉要求人身损害赔偿。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给被侵权人造成人身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索要人身损害赔偿。《民法典》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
2021.02.03 182 -
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从什么时间起算
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一般为三年,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2021.02.16 163 -
如何起诉人身损害赔偿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
2020.06.19 157
-
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从什么时候起算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起算
对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最值得研究的是期间的起始计算,而对于人身损害赔偿的侵权行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容易的,对于人身损害赔偿时效的起算却是复杂的,这是因为受害人必须在起诉前知道自己所受财产损失
2022-03-06 15,340 -
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从何时起算
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对于因交通事故受伤害的,当事人申请交警部门调解未达成协议的, 诉讼时效从取得调解终结书之次日起算;当事人就损失达成赔偿协议的,诉讼时效从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次日起算。
2023-02-23 15,340 -
起诉人身损害赔偿
人身损害诉讼费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三条, 1、侵害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以及其他人格权的案件,每件交纳100元至500元。 2、涉及损害赔偿,赔偿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不另行交纳
2023-05-28 15,340 -
人身损害赔偿能起诉吗
后续治疗费是指对交通事故中受害人的损伤治疗后而遗留的功能障碍需要再次治疗的费用或伤情尚未恢复需要二次治疗所支付的费用,由事故责任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该项费用进行的赔偿。对治疗后留有后遗症或者伤情尚未恢复
2023-06-29 15,340
-
01:09
人身损害赔偿起诉有哪些步骤
人身损害赔偿起诉的步骤: 1、报案,警察会做笔录,作为以后诉讼的证据; 2、受害人在治疗结束后,等病情稳定,可以申请伤情鉴定。伤情鉴定的结果分为轻微伤、轻伤和重伤; 3、索赔内容;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
601 2023.02.18 -
01:44
人身损害赔偿受诉法院如何确定
人身损害赔偿以下列几点因素确定:第一,受害人所在医疗单位开出的伤残证明、医疗费用总和。根据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包括受伤期间和恢复期间的费用。第二,误工费。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自受
1,290 2022.04.17 -
01:01
未成年人身损害如何起诉
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承担侵权责任。《民法总则》的实施,将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分界点,由十周岁提前到了八周岁。即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成年人,
1,88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