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对劳动者提出离职有什么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者离职后,对工资有争议,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根据《劳动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公司对劳动仲裁不服提出起诉,职工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一条,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
1、发生劳动纠纷,双方当事人可以先进行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2、劳动仲裁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权力,也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手段之一,依法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只会让用人单位不敢侵犯你,更加重视你,不会有其它负面影响
-
劳动仲裁有什么规定
劳动仲裁规定:1、在中国境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发生法律规定事项的劳动争议的,适用劳动仲裁法。比如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等等。2、相关机构解决劳动争议的,应当按照事实,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
2022.04.16 2,852 -
劳动仲裁劳动者需要提供什么证据
一、劳动仲裁一般需要提交如下证据: 1、劳动者入职方面的证明:如,《入职登记表》、《聘用书》等; 2、劳动者工作内容方面的证明:如,《劳动合同》、《入职登记表》、《岗位调整通知》、《借调函》、《岗位说明书》、《员工绩效考核表》等; 3、关于
2020.01.20 370 -
提出劳动仲裁有什么条件
提出劳动仲裁条件:起诉人必须是劳动争议的一方当事人;申请的争议必须是劳动争议;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限内提起诉讼等
2020.03.10 147
-
劳动合同仲裁没有约定到期,劳动者提出仲裁,劳动者应获得什么成功
1、如经济条件及地理条件上困难不大,我个人认为应去参与仲裁,或者委托律师去参与。此所谓有话说清楚。 2、胜诉与否,因没有系统材料分析我不敢判断,但据表面分析,用工方的请求一般是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赔偿
2022-05-06 15,340 -
没有签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出辞职,能得到劳动仲裁?
是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的,只要纠纷发生在劳动关系存在的时期都是可以的。但是劳动仲裁的追溯期只有一年的时间。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2022-04-07 15,340 -
劳动仲裁法对劳动时效有什么规定
劳动仲裁规定时效的意义: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有利于正确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其他。劳动争议仲裁申请的时效期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计算。
2021-12-24 15,340 -
劳动者可以对劳动仲裁提出管辖异议吗
1、可以对劳动仲裁提出管辖异议。 2、提出期限:如果申请人发现仲裁委不具有管辖权,则可以在答辩期满前书面提出管辖权异议申请,该期限一般为15天。当事人逾期提出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当事人因此对仲裁
2022-07-18 15,340
-
01:37
什么是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全称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其适用范围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所列举的各种具体劳动关系争议中。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
5,617 2022.04.17 -
00:55
劳动仲裁有效期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通常是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一般是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其权利被侵害的那天起开始计算。仲裁时效通常会因为当事人一方向对方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
2,844 2022.04.18 -
00:59
劳动争议仲裁管辖地规定
劳动争议仲裁管辖地规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劳动争议可以由合同履行地或者是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为管辖,这两个之间是没有先后顺序的,可以是由合同履行地,也可以是单位所在地管辖。如果双方分别向合同履行地和单位所在地
1,59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