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刑事判决结果结果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最终如何判处,要看是否能找到所有对被告人有利的事实和情节、并向办案机关简明、扼要、有理、有据、有力地说清楚。 尚未接触到案件实质性证据材料,律师是无法确定作无罪辩护还是罪轻辩护、或者量刑辩护的,更没有办法作出判决等最终处理结果上的预测--好的办案结果是办出来的、不是凭空预测出来的。 2、刑事辩护是一个过程,律师只有介入案件、展开具体辩护工作才能找到所有对被告人有利的事实和情节,并据此向办案人员提出相应意见、争取好的判决结果 点击左侧本律师照片,可以查询到网址)详查联系方式、收费标准、办案杂记、罪名研究、辩护技巧等相关内容。 4、律师是专业人士,与医生分脑科、胸科等专科一样、也是分民事、刑辩等专业的。所以应当第一时间委托专做刑事辩护业务的律师处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关于刑事案件,法院判决完的时间:要看是自诉案件还是公诉案件,要看是普通程序审判还是简易程序审判、要看是一审案件还是二审案件。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法院应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一审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二十日以内审结;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可以延长至一个半月;一审自诉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的期限,未被羁押的,应当在受理后六个月以内宣判;二审刑事案件,应在二个月内宣判,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三个月以内审结,需要延长期限的,不得超过六个月。
-
法院判决结果怎么通知
法院判决结果的通知方法如下:1、直接送达:直接送达又称交付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派专人将诉讼文书直接交付给受送达人签收的送达方式;2、留置送达:留置送达,是指受送达人无理拒收诉讼文书时,送达人依法将诉讼文书放置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产生送达的法律效
2021.12.11 2,767 -
法院判决结果在哪里查询
如果是当事人,可以直接去法院档案室查询或委托别人去查询;如果不是当事人,在经法院办公室领导签字同意后,可以自己去查询或委托别人去查询;如果委托的律师是要查询的案件的代理人,律师就可以直接拿当时案件的委托书去法院查询。
2020.11.16 2,639
-
刑事案件法院判决结果
1、最终如何判处,要看是否能找到所有对被告人有利的事实和情节、并向办案机关简明、扼要、有理、有据、有力地说清楚。 尚未接触到案件实质性证据材料,律师是无法确定作无罪辩护还是罪轻辩护、或者量刑辩护的,更
2022-03-17 15,340 -
查询法院判决结果
判决后,法官将判决书送达各方。可以在线查看,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1、如果你是当事人,可以直接去法院档案室查询或者委托别人查询;2、如果不是当事人,经法院办公室领导签字同意后,可以自己查询或委托他人查询
2021-12-01 15,340 -
日本法院判决结果
1、日本的判决书,需要我驻日本使领馆认证后,可以做证据!2、可以走简易程序,但对方传票送达需要时间,至少二个月以上;3,会判的,但需要更长时间4,只要坚持肯定会成功,需要时间!
2022-01-09 15,340 -
刑事二审判决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
2022-05-01 15,340
-
00:48
二次开庭后多久出判决结果
目前我国并没有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从开庭到判决的具体时限。但是对整个审理过程,规定了明确的时限。刑事案件二次开庭后,一般会在二个月以内审结。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情形之一的,经过省
2,332 2022.04.17 -
00:57
法院判决罚金不交的后果
法院判决罚金不交的后果,具体如下: 1、罚金在判决规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无故不缴纳的,人民法院应当强制缴纳; 2、经强制缴纳仍不能全部缴纳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包括在判处的主刑执行完毕后,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的,应当追
5,779 2022.05.11 -
00:52
醉酒闹处理结果
醉酒闹处理结果如下: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醉酒闹事若导致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收到威胁的,应当第一时间报警处理,由公安机关根据行为的严重程度,给予一定的处理。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
1,12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