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不给买失业保险如何维权?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单位扣失业保险费却不给劳动者缴纳社保,劳动者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社保局进行投诉,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保。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工资支付发生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可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要求该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公司不给办失业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单位;如果因此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可以要求单位给予赔偿。如果单位不赔偿损失的,则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办理失业金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一)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单位停缴养老保险金,可以申请仲裁维权,要求单位补缴养老保险金。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
单位没买失业保险如何申请行政诉讼
单位没买失业保险的,一般不能申请行政诉讼。申请行政诉讼的条件之一是当事人提起的诉讼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而失业保险纠纷案件不在法院受理行政诉讼的范围之内。当事人可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2020.02.17 91 -
单位不给交社保怎么维权
企业没有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是属于违法的行为。员工可以向用人单位或者当地的社会保障部门申报,要求帮员工开设社会保险的账户补足社保的费用。必要时,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应该要从录用当天开始三十日内向社会保险的
2021.11.17 440 -
单位停缴养老险如何维权
单位停缴养老险可以向社保征缴机构举报,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
2020.10.31 145
-
单位不买社会保险,我该如何维权?
你可以以此为由被迫解除劳动关系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者到社保局投诉要求单位补缴社保。这个需要了解具体情况了才能作出准确的分析,为了维护你的合法权益建议电话咨询A律师或者到A律师办公室咨询。
2022-10-24 15,340 -
失业保险单位不给交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地方税务机关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予以处罚:(一)未按照规定办理失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的;(二)未按照规定申报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数额的;(三)违
2022-04-10 15,340 -
单位不给交社保如何维权
单位未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时,员工可: 1、向用人单位要求帮员工开设社保账户并补足社保费用; 2、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或投诉; 3、必要时,申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不缴社保的法律责任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
2023-10-09 15,340 -
单位未给我交失业保险金,无故单方辞退我,我领不到,如何维权?
可以要求双倍补偿,如需帮助可以与我联系。
2022-10-21 15,340
-
01:06
如何申领失业保险补助金
申领失业保险补助金流程如下: 1、在公司的解聘报备; 2、公司向社保局递交解聘通知书以及失业证明档案材料,失业登记表等材料; 3、失业人员被解雇之后的失业登记; 4、社保局审查之后通过,领取失业金。 领取失业金必须满足领取的条件,即非主动离
4,030 2022.04.17 -
00:56
单位不给减员又不给交社保
单位不给减员又不给交社保,可以问清楚单位为什么不办理减员,这问题必须解决的,如果是单位违规行为,可以向劳动部门举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
12,378 2022.05.11 -
01:30
购买商品房如何维权
购房者签订房屋买卖合同购房后发生纠纷的,要通过合法的方式解决纠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具体途径如下: 1、发生纠纷后,可与商品房的开发商进行协商沟通,协商一致的,可双方签订和解协议; 2、购房者可以向开发商所在地或者购买的房屋所在地的消费者
447 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