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未签有何问题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内容分为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内的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外的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形式分为要式劳动合同和非要式劳动合同。劳动争议案件在民事案件中的比例逐年增长,尤其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的纠纷,在劳动争议案件中更是成倍增加。这一现状恐怕要引起不把签劳动合同当回事儿的劳动者注意了,不要以为干了活儿老板给钱就行,事实上很多劳动纠纷的出现是很难想象和预料到的。总结一下法律对没签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的保护措施,即对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但这种保护是需要劳动者自己提供相关证据的。很多法律意识不强的劳动者不把签劳动合同当回事,一旦出现工资不到位或工伤等纠纷,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根据法律规定,劳动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实际上双方都履行了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权利义务,那么法律是认可事实劳动关系的。事实劳动关系应当作为劳动关系被依法保护。公司是具有用人的单位,张晓华是具有劳动能力,并在公司参加劳动,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因此,张晓华与公司之间虽然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她事实上为公司提供了劳动,公司也同意而且从中受益,双方实际履行了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权利义务,所以能确认张晓华与公司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如果劳动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那么在今后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一定要注意保留能够证明存在劳动关系的相关凭证。根据法律规定,事实劳动关系主要从以下方面确认: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未签劳动合同的法律问题
1.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员工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一经查实,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单位改正,并可以给予罚款的处罚。 2.不签劳动合同造成员工损失的,单位要承担赔偿责任。 3.不签劳动合同不利于单位保护商业秘密。 4.员工可以随时辞职,且
2020.11.29 162 -
没有签劳动合同的问题
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未签劳动合同而主张双倍工资的最长期限是11个月。一般来讲,用工之日起满1年仍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1个月的次日至满1年的前1日都应支付双倍工资。
2020.12.27 131
-
未签劳动合同赔偿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
2022-02-17 15,340 -
未签劳动合同起诉问题
1、【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未签劳动合同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未签订书面
2022-04-16 15,340 -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关于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的解答如下: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2022-06-13 15,340 -
未签劳动合同工伤问题
未签劳动合同工伤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
2022-03-15 15,340
-
01:00
劳动合同需要注意的问题
劳动合同需要注意的问题,一般有以下的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1、签订合同时,劳动者首先要弄清单位的基本情况,要判断是否是合法企业,它的法人代表姓名、单位地址、电话要知道,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工商登记信息获取,同时,要求将这些内容明确写在合
1,520 2022.04.17 -
00:55
满一年未签劳动合同如何赔偿
满一年未签劳动合同的,无需赔偿,应当由用人单位支付两倍的工资报酬。法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的,应当在一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后,满一年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不需要向劳动者进行赔偿,只需要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
4,936 2022.05.11 -
01:04
合同签完发现有问题怎么办
大家好,我是法师兄的特邀律师田雯。合同签完之后才发现合同有问题,需要根据合同存在的问题来做出不同的判断。如果合同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的实现,这时候当事人可以以自己一方受到欺诈为理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撤销该合
2,982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