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拖欠货款不还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当事人可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权,请求法院判令对方承担相应的给付责任。一、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当事人是公民的,应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当事人是单位的,应写明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起诉书正文应写明请求事项和起诉事实、理由,尾部须署名或盖公章。二、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原告向法院起诉应提交下列材料: 1、原告主体资格的材料。如居民身份证、户口本、护照、港澳同胞回乡证、结婚证等证据的原件和复印件;企业单位作为原告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商业登记证明等材料的复印件。 2、证明原告诉讼主张的证据。如合同、协议、债权文书(借条、欠条等)、收发货凭证、往来信函等。三、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证,应填写一式两份证据清单,详细列明提交证据的名称、页数。证据经法院承办人核对后,由承办人在证据清单上签字盖章,一份交当事人,一份备案。四、立案庭在当事人履行必须的手续和交齐有关证据材料之后,在七天内,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办理立案手续;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五、当事人应在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七天内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如确有困难,可在预交期内向本院提出减、缓、免交的书面申请,逾期不交或者书面申请缓、减、免交未获批准而仍不预交的,本院将裁定按自动撤诉处理。六、立案手续后,案件由法院排期开庭,当事人应服从法院的各项工作安排,并于结案后到财务室结算诉讼费用,多退少补。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客户拖欠货款的时间过长,就可能会造成现金流出现问题,必要时一定要记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要一拖再拖,防止超过诉讼时效。 一般而言,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也就是从债务到期而对方拒绝归还时起算。 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诉讼时效中断后,期间重新计算。 另外,注意收集相关证据,例如买卖合同、客户下的订单、债权方的发货单、能够证明欠款事实的微信聊天记录、货物交付后的对账单、交易过程中开具的增值税发票等都可以作为“呈堂证供”。
一、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 二、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原告向法院起诉应提交下列材料:1)原告主体资格的材料。2)证明原告诉讼主张的证据。 三、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证,应填写一式两份证据清单,详细列明提交证据的名称、页数。 四、立案庭在当事人履行必须的手续和交齐有关证据材料之后,在七天内,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办理立案手续;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五、当事人应在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七天内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
-
怎么起诉拖欠货款不还
追缴欠款的诉讼时效为两年,如过了两年的起诉期,将失去胜诉权。但如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有证据证明曾追缴的,诉讼时效中断重新再计算两年。 诉讼解决纠纷的时间或较长,如可以协商,协商解决。
2022-08-26 15,340 -
拖欠货款不还没起诉法院怎么办
1、提起诉讼 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但是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会产生败诉的风险。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2、让债务人同
2022-06-23 15,340 -
拖欠款货款不还怎么办
可以委托律师先出具一份律师函,仍拒不付款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
2022-10-25 15,340 -
拖欠货款不还怎么办
如果欠款未偿还,债权人可以给予适当合理的宽限时间或分期还款,以便对方履行还款责任。如果对方恶意拖欠货款,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偿还债务。
2021-11-04 15,340
-
00:56
欠货款还不起怎么办
欠货款还不起的,债务人可以去找债权人协商,看是否能够宽限一段时间。如果债权人同意宽限一段时间的,债务人应当积极筹集款项还款。如果债权人不同意宽限一段时间,并且向法院起诉的,债务人应当积极应诉,向法院提交答辩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1,169 2022.05.11 -
00:57
欠货款钱不还怎么起诉
欠货款钱不还,起诉的必经流程如下:一,起草民事起诉状,并整理好证据。在立案之前,原告需要将所有的证据进行整理;二,将准备好的立案材料提交到立案庭,申请立案;三,法院经过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那么就会出具缴费通知书,案件受理通知书,原告就需要
1,673 2022.04.17 -
01:00
货款长期拖欠怎么起诉
货款长期拖欠起诉的流程: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进行起诉;立案审查;排期开庭,提前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承办人;公开审理的案件提前进行公告;开庭审理,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
94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