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欠款能力不行可以不还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通常不可以的,必须按照银行规定还款的。欠信用卡一直不还款,产生的后果主要有:1、会产生高额的逾期利息。2、会被银行向法院起诉,将产生诉讼费用、律师费用等经济损失。3、个人会有不良信用记录,对以后的办银行卡、贷款等都会产生影响。4、如果欠款金额达1万元以上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要被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信用卡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信用卡欠款人死亡依然要还款。信用卡欠款人死亡后,应由其直系亲属来代为偿还欠款,或者信用卡欠款人生前有财产的,由他的财产来偿还。 如果有遗产的话,由遗产的继承人来还。信用卡的欠款银行只能是尽可能的去催收,但如果催收不到的话,就算坏账了。
信用卡欠款不还是否可以坐牢,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信用卡欠款逾期未偿还的,人民法院将判决违约方,即持卡人,在规定期限内偿还债务,并支付所产生的利息,以及约定的还款违约金或滞纳金。人民法院不会判决逾期未还款的信用卡持卡人坐牢。欠信用卡不偿还,被认定为恶意透支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是犯罪行为,可能要坐牢,需视透支的数额大小确定具体的刑期。
-
信用卡欠款不还能坐牢吗?
欠信用卡不还一般是不会坐牢的,除非构成恶意透支。所谓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构成恶意透支的持卡人会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此时是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根据规定,进行信用卡
2022.04.07 137 -
信用卡欠款还不上
信用卡欠款还不上的,借款人可以申请展期或者与出借人协商分期偿还,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申请展期,出借人同意的,可以展期。如果借款人逾期未还,应当根据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一定的逾期利息。
2021.01.02 164 -
离婚时的信用卡欠款可以不还吗
离婚时的信用卡欠款不可以不还。信用卡欠款的处理办法: 1、申请分期还款:持卡人无法一次性还清信用卡欠款时,可以拨打信用卡卡片上面的信用卡中心客服电话,接通后,按照电话语音提示转接人工服务,向工作人员提出分期还款申请,并提供身份证号、卡号,经
2022.03.25 230
-
信用卡欠款可以不还吗
通常不可以的,必须按照银行规定还款的。欠信用卡一直不还款,产生的后果主要有:1、会产生高额的逾期利息。2、会被银行向法院起诉,将产生诉讼费用、律师费用等经济损失。3、个人会有不良信用记录,对以后的办银
2022-01-26 15,340 -
信用卡欠款不还可以贷款吗
一般信用卡逾期还款不超过3次,可申请信用卡但额度很小,也可以贷款,但利率很高,而逾期还款6次以上或有一次逾期不还款的都会被列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的黑名单(全国联网的),上了黑名单就不能办信用卡和贷款
2022-05-20 15,340 -
信用卡欠款不还可以自首吗
还不起信用卡自首不一定可以轻判,拖欠信用卡不一定是涉嫌犯罪。只有信用卡诈骗的,才有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如果涉嫌了犯罪的,自首应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022-06-10 15,340 -
信用卡欠款不还可以起诉吗?
首先,信用卡透支后逾期不还款是一种违约行为,银行可以要求持卡人偿还本金以及逾期利息、滞纳金、超限费等;如果银行向法院起诉并胜诉了,持卡人还要承担诉讼费用。 其次,如果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恶意透支达一
2022-08-29 15,340
-
01:27
信用卡欠款多少不还会坐牢
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以及其他相关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信用卡,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对于信用卡诈骗罪应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和数额大小处以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
2,701 2022.04.17 -
01:28
欠信用卡还不上了要坐牢吗
一般情形下,信用卡还不上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只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但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属于:恶意透支而无力偿还信用卡欠款的话,就可能会被认定为犯罪。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
3,035 2022.04.17 -
01:07
信用卡不还会坐牢吗
信用卡不还,如果被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的,则要负刑事责任,就有可能坐牢。 信用卡诈骗罪,以违反法律的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通过信用卡实施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最严重的信用卡诈骗行为是伪造和冒用两种,其次是恶意透支。 持
13,54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