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的认定和处理要注意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民间借贷的利率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就可以认定为高利贷。债务人对属于高利贷的部分可以不还,债权人因此提起的还款请求也不受法律保护,但是本金和合理的利息是要偿还的。 (二)由于高利贷引起的诉讼,时效2年,从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算,如果没有写明还款日期,适用最长诉讼时效20年。 (三)因为赌博等犯罪行为产生的高利贷属于恶债,可以拒绝偿还。如果债务是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夫妻双方要承担还款责任。即使夫妻离婚,债权人仍然可以向任何一方追讨。约定不承担债务的一方偿还债务后可以向另一方追讨。 (四)刑法中没有关于放高利贷的罪名,但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如故意伤害等按相应的罪名承担刑事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高利转贷罪认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高利转贷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套取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高利转贷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 (三)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以牟利为目的。
认定高利转贷罪应注意的事项是:主体为特殊主体;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以转贷牟利为目的;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对信贷资金的管理秩序以及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外在表现特征为:借款人在依正常程序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后,以转贷为目的,将贷款高利转贷他人;本罪为结果犯,有非法获利并数额较大才构成犯罪。
-
高利转贷罪认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利转贷罪认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一)高利转贷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套取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高利转贷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 (三)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以牟利为目的。
2020.03.26 133 -
高利贷有什么风险?高利贷应注意什么?
高利贷的风险是对于属于高利贷部分的利息,法律不予保护,法律只保护合法范围内的利息和本金。而民间借贷需要注意借贷双方是否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借贷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以及当事人是否采用书面形式订立了借贷合同。
2021.03.14 158 -
高利转贷罪认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高利转贷罪认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高利转贷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套取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高利转贷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 (三)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以牟利为目的。
2020.02.03 93
-
什么是高利贷高利贷是什么意思?高利贷的正确认定标准
一般而言,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行为。认定高利贷要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1、原则上说民间借贷利息不能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4倍,超过了就是高利贷,法律不予保护。 2、高利贷法定界限不能简单地以银行
2022-03-24 15,340 -
高利贷的认定及处理
(一)民间借贷的利率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就可以认定为高利贷。债务人对属于高利贷的部分可以不还,债权人因此提起的还款请求也不受法律保护,但是本金和合理的利息是要偿还的。 (二)由于高利贷引起的诉
2022-03-26 15,340 -
高利贷是什么意思,高利贷的认定标准是什么,高利贷的利率如何确定
一般而言,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行为。认定高利贷要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1、原则上说民间借贷利息不能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4倍,超过了就是高利贷,法律不予保护。 2、高利贷法定界限不能简单地以银行
2022-03-18 15,340 -
处理高利贷纠纷的注意事项?
(一)认定为高利贷的部分,债务人对属于高利贷的部分可以不还,债权人因此提起的还款请求也不受法律保护,但是本金和合理的利息是要偿还的。 (二)由于高利贷引起的诉讼,时效是两年,从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算,如
2022-05-08 15,340
-
01:21
高利转贷罪的认定
如果犯罪嫌疑人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再高利转贷给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就构成了高利转贷罪。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高利转贷罪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下面四点: 第一,在客体上,本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对信贷资金的发
3,294 2022.04.15 -
01:10
高利贷是什么意思
高利贷是一种民间借贷的形式,根据有关规定,民间个人借贷利率一般由借款人和贷款人双方协商确定,双方协商的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超过此项标准的,则应该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民间高利贷一
1,016 2022.04.17 -
01:03
高利贷如何处理
在我国,民间高利贷并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实践中,放贷者大多会使用违法的行为来催收。建议当事人通过正当的渠道,借取贷款。出现矛盾的时候,应当及时寻求警方的帮助,尽量采取合法的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具体来说,根据民法典第680条的规定,国家
1,62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