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丧事礼金算遗产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次性抚恤金是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对家属的一种精神和经济上的抚慰;丧葬费是用于办理死者丧事的费用;丧事礼金是死者近亲属为死者操办丧事,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同事、亲属、朋友等所赠送的礼金,这些财产均发生在死者死后,并非生前财产,故不属于遗产,不能按照遗产进行分配。若死者生前将该部分款项写入遗嘱进行分配也是无效的。 因法律对于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丧事礼金等的分配没有明确规定,考虑到单位发放该类费用,是用以优抚、救济死者家属,特别是用来优抚那些依靠死者生活的未成年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亲属,由此在分配时照顾此类人员多分,以体现对劳动者的物质帮助。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抚恤金、丧葬费不是遗产。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的、可以依法转移给他人的个人合法财产。丧葬费和死亡抚恤金不属于相关法律所规定的遗产范围,不能作为遗产继承。实际支付的丧葬费超过单位给付的数额时,超过部分不能从死亡抚恤金中扣除。剩余的丧葬费、死亡抚恤金可参照遗产继承,但须照顾依靠死者生活而无经济来源的未成年人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直系亲属。
烈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5440元、21850元和20550元。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和红军失散人员生活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55570元、55570元和25070元。
-
丧葬费抚恤金属于遗产吗?
死亡抚恤金及丧葬费都是死者去世后单位给付的,并且都是给付死者家属的,不是死者生前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因此,死亡抚恤金及丧葬费不是个人财产,不属于遗产的范围,不能作为财产写在遗嘱中。
2021.01.19 250 -
丧葬费抚恤金属于遗产吗?
1、抚恤金是单位给予去世人家属的经济补助或物质帮助,不属于遗产。 2、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继承人可以按照法定继承进行继承。 3、按照法定继承继承,第一顺位继承人有配偶、父母、子女,第二继承人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2021.01.04 90 -
丧葬费抚恤金属于遗产吗
不可以。丧葬费和死亡抚恤金不属于我国《民法典》所规定的遗产范围,不能作为遗产继承。实际支付的丧葬费超过单位给付的数额时,超过部分不能从死亡抚恤金中扣除。剩余的丧葬费、死亡抚恤金可参照遗产继承,但须照顾依靠死者生活而无经济来源的未成年人或丧失
2021.03.21 490
-
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丧事礼金、丧事遗产是否作为遗产分配
一次性抚恤金是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对家属的一种精神和经济上的抚慰;丧葬费是用于办理死者丧事的费用;丧事礼金是死者近亲属为死者操办丧事,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同事、亲属、朋友等所赠送的礼金,这些财产均发生在死者死
2022-04-01 15,340 -
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丧事礼金、丧事礼金等是否作为遗产分配
一次性抚恤金是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对家属的一种精神和经济上的抚慰;丧葬费是用于办理死者丧事的费用;丧事礼金是死者近亲属为死者操办丧事,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同事、亲属、朋友等所赠送的礼金,这些财产均发生在死者死
2022-03-29 15,340 -
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丧事礼金、丧事礼金是否作为遗产进行分配
一次性抚恤金是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对家属的一种精神和经济上的抚慰;丧葬费是用于办理死者丧事的费用;丧事礼金是死者近亲属为死者操办丧事,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同事、亲属、朋友等所赠送的礼金,这些财产均发生在死者死
2022-03-31 15,340 -
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丧事礼金,丧事礼金是否作为遗产进行分配
一次性抚恤金是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对家属的一种精神和经济上的抚慰;丧葬费是用于办理死者丧事的费用;丧事礼金是死者近亲属为死者操办丧事,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同事、亲属、朋友等所赠送的礼金,这些财产均发生在死者死
2022-04-03 15,340
-
01:36
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标准是多少?
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标准是: 1、因工死亡的一次性抚恤金本人20个月基本工资; 2、因病死亡的一次性抚恤金本人10个月基本工资; 3、丧葬费标准:因病4000元。因工5000元; 4、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非农户一人月补助210元。二人以上
8,529 2022.04.17 -
01:22
退休人员死亡丧葬费和抚恤金大概是多少钱
退休人员死亡丧葬费和抚恤金大概是多少钱,应当根据退休人员领取的地点进行确定。 法律明确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至于遗属可以领取多少的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应当由各省的人民政府按照当
9,300 2022.06.22 -
01:11
新丧葬费标准
新丧葬费标准如下:丧葬费是上年度本省城镇居民月可支配收入的2倍,因此,从2021年9月1日开始,丧葬费就等于2倍的当地月可支配收入。从以往各地区标准不统一,有的包干,有的挂钩,最终实现了与当地月支配收入相挂钩的统一模式,更加清晰、明了,也更
4,38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