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不出庭怎么办离婚诉讼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离婚案件被告不愿意或不能出庭的原因很多,比如:被告不愿面对原告,或不敢面对原告,或人在外地不方便出庭等等,;法律是否允许被告不出庭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方能维护被告的合法权益。《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经传票传唤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志的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根据上述规定,离婚案件的被告可以不出庭,但是必须委托代理人,且被告必须提交书面意见。;因为婚姻属人生大事,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十分重视,在司法实践中,都要求被告出具书面的意见,但这还不够完善,法官还要确认书面意见确实是被告出具才行,因此被告应在开庭之前当面向法院递交书面意见,或对书面意见做公证,由代理律师递交给法庭,这样被告可以不再出庭。如果被告有出庭,又有提交书面意见,即使委托代理人,人民法院也会按照缺席对待,缺席判决,这样就会对被告极不利。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婚案件,双方当事人应当都出庭应诉,除本人除不能表达意志的以外。这样以便审判人员正确判断是非曲直,也便于审判人员进行调解工作,看是否有和好的可能。就算不能表达意志的当事人无法出庭,那么其法定诉讼代理人也应当出庭。当事人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比如当事人出国在外、身患重病、在特殊岗位等等,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写明自己对婚姻关系、和等问题的意见。
如果庭审当天,被告不出庭,不会影响法庭的审理过程,法庭会将无故不出庭的被告按照缺席进行处理,进行接下来的庭审程序,被告不出庭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经审理,法院如果认定夫妻感情已经破裂,已无和好可能的,将会准予离婚。
-
离婚诉讼被告不出庭怎么办
离婚当事人中被告经传票传唤拒不到庭的话那是可以缺席判决的。离婚案件中如果说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了不能表达意志的以外,仍然是需要出庭的。实在因为特殊的情况无法出庭的,那么应该在开庭之前向法院递交书面意见,由代理律师递交给法庭。
2021.03.19 331 -
离婚诉讼中被告不出庭怎么办?
离婚抚养权被告不出庭的,如果经过法院传唤两次不到庭的,法院可以进行拘传;或者法院可以进行缺席判决。缺席判决是指开庭审理案件时,只有一方当事人到庭,人民法院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之后所作出的判决。
2020.01.26 202
-
离婚诉讼被告不出庭被告怎么办
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认定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况有对方吸毒、赌博、家暴(一方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对另一方实施
2022-04-05 15,340 -
离婚诉讼被告不出庭怎么办
可以进行缺席判决,缺席判决是指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依然不终止案件审理,法院对一方当事人进行调查,审查证据,并对不出庭当事人提供的诉讼材料进行审查后依法判决的诉讼行为。在审判
2021-10-16 15,340 -
离婚诉讼被告不出庭怎么办?
不影响法院审理。如果你是原告并且到时不出庭,法院会按你撤诉来处理。如果你是被告,法院会缺席判决。因为到时法庭上只有原告一方,法官只听他一家说。会对你很不利。 你这是和法院及法律对抗。法院是管裁判的,是
2022-03-24 15,340 -
诉讼离婚被告不出庭怎么办
起诉离婚时,原告和被告通常必须亲自出庭。如果被告不出席,法院将宣布对被告采取拘留措施。如果法院没有拘留被告,法院将根据具体情况缺席判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
2021-12-01 15,340
-
01:18
诉讼离婚被告不出庭要怎样办
一般案件中,如果被告不出庭,人民法院可以适用缺席判决,即被告不到庭的情况下人民法院仅审查原告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的事实,视为被告方放弃质证、抗辩的权利。人民法院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概率极大。但离婚案件中,如果被告不到庭,人民法院不能适用缺席判决
878 2022.04.17 -
01:13
起诉离婚被告不出庭该怎么办
对于必须去到法庭的被告,如果经过两次法院传票的传唤,没有适当理由且还是没有到庭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被告到法庭。 有几种情况被告可以不出庭: 离婚案件确实因生病等没办法出庭的,但要提交书面意见; 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向法院诉讼离婚,不申请
706 2022.04.17 -
00:55
离婚的被告不出庭怎么办
离婚案件具有很强的人身性,目的在于解除婚姻关系,所以通常要求双方当事人必须到庭,方便法官了解真实情况,作出正确判决,除非当事人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或者确实有正当理由无法出庭,并且已向法院提交书面的离婚意见。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
2,84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