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工资后未签劳动合同怎么去劳动局告?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超过一个月,用人单位不和劳动者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属于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可以按照《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补偿,公司若不支付,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 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要求支付从第二月起支付每月二倍工资。 自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合同是去劳动局拿的。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维护双方利益的合同,用人单位必须到劳动局去领取劳动合同,同时要备注好各种注意事项,因为劳动合同属于国家文件,必须有公司的印章才可以领取,同时劳动局也应该备案,方便以后查询。
可以的。劳务合同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去劳动局申诉。也可以向当地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但是要有在本单位工作的证据,例如工资条、工装等。根据劳动法规定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自工作之日满一月起至未满一年期间的双倍工资。
-
告劳动局能拿到工资吗
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去劳动局投诉的话是没有赔偿金的,但是对于用人单位无故拖欠其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举报或者申请劳动仲裁。
2020.01.29 247 -
有谁去劳动局告了拿到钱的
一般对于用工单位拖欠职工工资等情形的,员工可以向当地劳动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但是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劳动仲裁的案件一般需要60天,在仲裁判决后如果用工单位仍然不支付的,可以依据生效的判决书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去法院强制执行后讨回工资。 员
2020.05.16 188 -
被拖欠工资怎么去劳动局告
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可以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如果是以拖欠工资提出的解除劳动关系,还可以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
2020.01.10 269
-
去劳动局怎么拿劳动合同?
下面是去劳动局怎么拿劳动合同的回答,找劳动局办理劳动合同,那么必须是用人单位、劳务派遣公司,劳动者是无法以个人身份申请劳动合同。单位人事部要做好所有签合同劳动者的花名册及备案报送资料,收集齐劳动者资料
2022-07-05 15,340 -
未签劳动合同的工人能否去劳动局告雇主
作为一个优秀的经营管理者(或用人单位与雇主),首先要有社会职责感与社会信誉度,需要守法经营、平等与人性化管理员工,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才是公司立足之本,发展壮大之基。称职的雇主是不愿意产生劳资纷争或让
2022-07-06 15,340 -
未签劳动合同,可以告劳动局吗
1、在有授权委托书的情况下,可以; 2、收集以下能证明劳动关系方面的证据去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1)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 2)工资卡、工资存折、单位盖章确认的工资条或记录、单位盖章的职工花名册; 3)用
2022-03-24 15,340 -
拿不到工资去劳动局告就行吗
拿不到工资,去劳动局告也不管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
2022-02-04 15,340
-
01:09
劳动合同要去劳动局备案吗
劳动合同到劳动局备案,不是劳动合同的生效要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于劳动合同的相关条款协商一致之后,以真实的意思表示在劳动合同上签字或者盖章;同时,合同内容合法、符合法律规定,那么这份个人的劳动合同就此生效。所以,我国并未强制要求劳动合同需要
1,440 2022.05.18 -
01:03
工厂未签订劳动合同怎么赔偿
工厂未签订劳动合同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即使是没有签劳动合同书,员工就享有劳动法上规定的各项权利,单位也负有劳动法上的各项义务。其中,依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就是用人单位不能免除的强制性法定义务。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法律上要承担双倍工资,
3,163 2022.04.17 -
01:28
公司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什么后果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公司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什么后果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的规定,劳动者在公司上班期间,公司如果没有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则公司自用工当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没有和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的,公司应该向劳动者支付
3,47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