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签劳动合同没交保险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若用人单位未签劳动合同,且未交保险,则用人单位违法在先,可以书面提出离职后,并要求单位支付你拖欠的工资、押金、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经济补偿金、加班工资等;从你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2、关键有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比如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工资条、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同事证言(离职在职的都可以)、录音录像或者其它有你名字和公章的文件等(其中有公章的工作证、社会保险缴费记录、有你名字和公章的文件,有一个足以证明劳动关系) 3、申请劳动仲裁很简单:携带劳动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据、工商注册信息,然后去当地仲裁委申请立案就可以!立案后,你去去新单位工作,不耽误什么。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导致劳动者损失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或者要求用人单位进行补缴。 发生以上情形协商不成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也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工厂没签劳动合同没保险的,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的,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超过一年视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处罚款。
-
劳动法不签合同没交养老保险怎么办
第一、如公司没有交社保,可以要求补缴社保的。 第二、如公司一直没有签合同,也是违法的,可以要求公司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 第三、如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还要承担赔偿金的,赔偿金的标准是经济补偿的两倍。如果是劳动者提出辞职,可要求
2020.10.06 500 -
公司没签劳动合同没买保险怎么办
工厂没签劳动合同又没缴纳社会保险,劳动者可以催告其补签和补缴;也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举报,责令其限期补缴和补签,除以罚款;也可以直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要求用人单位按法律规定支付双倍工资和经济补偿;其他。
2020.05.19 145
-
未签劳动合同未交保险怎么办
1,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因此你可要求从一月一日起到现在的双倍工资。 2公司未缴纳保险,你可要求其支
2022-03-16 15,340 -
单位未签劳动合同没交保险怎么办
没签劳动合同,没买保险,劳动者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维护合法权益。 一、未给劳动者购买保险 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保,劳动者可以按照《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解除
2022-03-18 15,340 -
未签劳动合同没交社保怎么办?
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处理,或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一、用工单位未与你签订劳动合同,自用工的第二个月起应当支付你二倍工资;二、用工单位未为你办理社会保险,要求他们为你被办;三、基于用工
2022-04-04 15,340 -
公司未签劳动合同未交保险怎么办
1.对于没有买保险的,你可以要求用人补交,用人单位拒绝的,你可以想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社情劳动仲裁。2.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
2022-03-22 15,340
-
00:59
未签劳动合同未交社保怎样赔偿
单位超过一个月未签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作为赔偿。而单位拒绝缴纳社保的话,劳动者可以单方面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在解除合同的同时,劳动者可以要求众人单位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的数额,需要结合劳动者在本单位中工作的年
7,041 2022.04.17 -
01:12
企业未签订劳动合同怎么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公司应当与劳动者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公司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而针对公司的不法行为,劳动者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 1、劳动者
969 2022.06.15 -
01:02
公司没有签劳动合同怎么办
没有签劳动合同的话,劳动者有权直接向公司请求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一定期限内企业仍不签订的,按照法律规定劳动者有权请求支付双倍工资。劳动者在首次用工之日起,就有权请求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是原则性的规定,并不受一月或一年期限的影响。劳动者首次
2,56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