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如何起诉?如何去法院起诉?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民间借贷如何起诉?一、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当事人是公民的,应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当事人是单位的,应写明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起诉书正文应写明请求事项和起诉事实、理由,尾部须署名或盖公章。 二、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原告向法院起诉应提交下列材料: 1、原告主体资格的材料。如居民身份证、户口本、护照、港澳同胞回乡证、结婚证等证据的原件和复印件;企业单位作为原告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商业登记证明等材料的复印件。 2、证明原告诉讼主张的证据。如合同、协议、债权文书(借条、欠条等)、收发货凭证、往来信函等。 三、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证,应填写一式两份证据清单,详细列明提交证据的名称、页数。证据经法院承办人核对后,由承办人在证据清单上签字盖章,一份交当事人,一份备案。 四、立案庭在当事人履行必须的手续和交齐有关证据材料之后,在七天内,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办理立案手续;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五、当事人应在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七天内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如确有困难,可在预交期内向本院提出减、缓、免交的书面申请,逾期不交或者书面申请缓、减、免交未获批准而仍不预交的,本院将裁定按自动撤诉处理。 六、立案手续后,案件由法院排期开庭,当事人应服从法院的各项工作安排,并于结案后到财务室结算诉讼费用,多退少补。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债权人需要写起诉书,起诉书的内容包括原告、被告信息,诉讼的请求,起诉的事实和理由等内容; 2、债权人需要收集民间借贷纠纷的证据。如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 3、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时提交起诉书、证据等的材料; 4、法院审查案件后符合立案条件的,起诉人要向法院预先交纳诉讼费用; 5、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件的,当事人在出庭审理案件,法院作出判决后,执行人民法院的判决书; 6、如果一方不执行法院判决书的,在另一方申请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根据借贷事实进行认定,继而判决。出借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提供借款,造成借款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收取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支付利息。 但是,如果民间借贷的债务人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后,有能力履行而故意不履行还款义务的,有可能触犯拒不执行生效判决、裁定罪,这种情形就有可能会判刑。
-
民间借贷应当如何法院起诉?
1、法院根据借贷事实进行认定,继而判决。出借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提供借款,造成借款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收取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支付利息。但是,如果民间借
2023-12-09 15,340 -
民间借贷如何起诉
民间借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但在很多情况下会发生一些纠纷,那么民间借贷纠纷应该如何提起诉讼呢?当你决定起诉时,起诉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的基本条件包括四个:(1)原告是
2021-11-20 15,340 -
如何起诉民间借贷
起诉过程如下:一、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二、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向法院起诉应提交原告主体资格的材料和证明原告诉讼主张的证据。三、当事人向提交证据,
2022-08-26 15,340 -
如何起诉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起诉流程: 1、首先确定管辖的法院,一般是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 2、书写好起诉状,起诉状应当载明原被告身份信息、诉讼请求与事实理由等; 3、向法院起诉,提交起诉状和证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
2022-06-06 15,340
-
01:10
拿借条该如何去法院起诉
如果借款人在承诺的还款到期之后,债权人可以随时向借钱人进行电话或上门催收,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的,或者催收无进展,债权人可以直接凭借借条、或欠条或借款合同等凭证和转款的银行流水、收据等交付凭证相关证据向人民法院提及起诉,起诉时需要向人民法院
871 2022.04.17 -
01:11
去法院如何起诉离婚
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法院起诉离婚的流程为: 1、当事人先到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管辖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申请,并将事先写好的离婚起诉书,一式三份,同本人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等相关证件同时提交法院,等待法院依法受理案件; 2、法院接收到起诉状后
1,977 2022.04.17 -
01:26
民间借贷法院起诉程序怎么走
在民间的借贷关系中,贷款期间届满,经债权人多次催告借款人仍然拒绝还清时,债权人可携带相关资料证据等去人民法院进行提起起诉请求的;只要符合起诉的相关条件,都可以起诉,具体的起诉条件有: 1、债权人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关系的公民、或法人或其他组织
1,008 2022.04.17